第713章 武阀(3 / 4)

作品:《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当然,现在长安兴起的一股棉布风,明明有资格也有能力穿貂,但就是不穿,穿棉布,

这彰显与众不同。

还得是那种没印染颜色,没有提织花纹的素棉布衣。

大冬天,雪花飘飘,能穿一袭轻薄的棉布长袍,这不是火力强壮,而是显示身份,也说明家里有火墙、保暖好,用不着穿的雍肿。

当然,还是物以稀为贵。

满街的皮草不稀罕,

如武相公甚至皇太子那样,穿个棉布长衫,多潇洒。

科举在即。

武家门口,仍是每天有无数来干谒投诗的士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文章投给武相公,若是能得到武相公赏识,那就一飞冲天了。

君不见李义府、上官仪他们现在都已经年纪轻轻便平步青云?

李义府监察御史巡按河东,风头正劲,上官仪入秘书省为官,更是深得圣人赏识。

只不过武怀玉对于这些满怀热情的士子们,却没什么功夫看那些干谒诗,实在是献诗的士子太多,每天收的诗要拿筐装上好多筐,武怀玉若每个的都看,真的是啥也不用干了。

他也只能让门子收下,然后送到他的幕客那里,先让他们看,有比较好的再整理出来,

最后幕客们一起评选,每天选出十份最好,加上评语送到他那,他有空了便看一看。

不过就算是这样,武怀玉也并不会轻易的就给某个士子推荐给考官。

现在想投在武怀玉门下的士子很多,

但越是如此,武怀玉也越不会再轻易的收人,

既得看才华,还得看人品,位置越高,越得小心,否则若是收了个白眼狼,那能力越强,背刺时伤害越大。

如今的科举,一年一科,

秀才科太难,一般官员也不敢随便举荐人参考,所以有时两三年开一科,一次可能就录一两个,有跟没一样。

倒是明经和进士科年年取士,甚至明经分四等,进士分两等,但一年也都是只录个十来人,

其余明书明法明律明算甚至明医等这些,都属于专科,录取了也不过是做吏,

真正比较有前途的还是明经和进士,其中进士因为只有两等,录的人更少,所以更难考。

怀玉觉得现在这种科举考试制度,还是过于简单了些,国家不够重视,一来录取的人少,二来取士也不全是凭能力,主要还是靠关系,考试既不糊名抄誊,甚至勋戚权贵打声招呼,就能场外提前定取。

相比之下,明清时那种层层考试筛选,三年才一科,只选进士的这种模式,倒是更公平一些。

不过如今大唐取士,以门荫为主,推举为次,至于说科举,纯粹就是点补充,一年那么点人,简直可有可无。

甚至这点机会,还主要被士族子弟抢走了,寒门子弟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