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许多年 第二百二十七章,晋级、看病(3 / 5)

作品:《四合院之我是许多年

    药店人多,他懒得去凑热闹。

    去医院也好,就近学习一下。

    首先来到的是西医这边,大概的科室已经分了,但不是细分得很到位。

    内外科、妇科等等,还有中医等。

    这个时代,医生并不多。

    中医全能,但中医更少。

    相比西医,中医的培养,十分困难。

    不说地狱级的石庙中医培养体系,就说普通中医,三五年成医出来,也只是初学者。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般来说,在药店的学徒,三年之后经过考核,合格便可以开始到柜台前抓药。

    然后在老师傅旁边听学看诊,再三年之后,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尝试接诊。

    之后就需要慢慢积累经验,然后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名医,乃至是神医。

    终极目标,应该就是国医圣手了。

    在古代杏林之中,应该就是到皇宫里,当一名御医了。

    “没有急诊室啊,唉,长路漫漫!”

    在西医办公室这边,许多年也跟普通病人一样,站在一旁等着看着。

    很多病人家属,眼神尽是担忧、祈祷。

    许多年站着看了一会儿,就遇到了好几个头疼脑热的病人。

    听他们的交流,许多年也是哭笑不得。

    鸡同鸭讲!

    因为病人家属是老人,带着孙子过来看病的。

    而且还不是京城本地人,估计是解放后跟随儿子一起来京城定居的吧。

    所以,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和谁也听不懂的普通话,就跟老外聊天似的,十分搞笑。

    老人也急,医生也差点郁闷坏了。

    作为语言专家,关键时刻,许多年站了出来。

    “医生同志,这位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他孙子已经发烧五天了,脑袋一直很滚烫,也没见好,让您给看看。”

    “你听得懂他说的话?”

    医生诧异,老人家惊愕,旁边的其他人也是惊讶地看着许多年。

    后者微笑着对老人家说了几句话,后者顿时激动地连连点头。

    这个时候,医生也明白了,眼前的年轻人会说这位老人家的家乡话。

    “那麻烦同志您问问他,小孩几岁了?三岁还是四岁?除了脑袋滚烫之外,还有什么症状?”

    听到医生的话,许多年已经问完了。

    “医生同志,到今天的话,小孩已经三岁五个月零三天了,发烧症状是五天前的早上开始的……”

    “除了脑袋滚烫之外,还有咳嗽没有痰,之前在家做过物理降温,还吃过一些家常备用的中药,不过还是没有用……”

    “老人家之前在老家带了不少家里的中药过来,之前给他儿子、儿媳妇、老伴等用的时候,也没有任何问题,很快见效了………”

    “只不过他孙儿就不行,所以今天来看医生了……”

    一边听着老人家说话,许多年一边在翻译。

    他并没有擅自作主,提醒医生该如何用药,因为他也不懂西药。

    如果是中药治疗的话,许多年还需要把脉确认一下。

    即便如此,他不会开口。

    术业有专攻,不懂的事,就不要随便乱开口说话。

    他也只是中医的初学者,连走路都还没学会,甚至还不会爬,怎么敢轻言跑起来?

    再说了,他是来学习的,可不是来给人添堵的。

    像老人家的孙子发烧持续五天,都退不下来的情况,大概率是感染或其他非感染性疾病因素导致的。

    想要做到药到病除,就必须先排查情况具体情况,至于用药方面,应该是吃中药,多注意休息和多喝水等,大概三五天之后应该可以恢复。

    当然,这只是许多年现在看到这个小孩目前的情况,给出的大概治疗方案。

    实际如何,还要看眼前这位西医如何处理了。

    “谢谢同志了,麻烦您跟他说一下,我要给孩子量一下体温.”

    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可以交流就好。

    如果是刚才的情况,那就真的很惨了。

    西医治病的三板斧,抗生素、激素、止痛药,以及一把手术刀。

    反正量了体温之后,医生就看了一下小孩的眼睛、舌头等,许多年也不知道看这些有什么用。

    接着,对方就说了,给小孩输液。

    当好翻译角色的许多年,尽职尽责,默默看着。

    老人家千恩万谢,说了好几句感谢的话,还给许多年作揖,吓得他赶紧扶住对方。

    这可真是使不得。

    其实,说起来也十分简单,老人家是南方人,讲的话差不多是全国方言中难度系数最高的了。

    上辈子在上大学的时候,许多年的寝室里就有一位南方温州人。

    那个时候是九十年代,学校寝室里没有电话,但在楼道里有公共电话。

    每次这位同学给他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旁观的同学们都说他是在讲小日子语言。

    因为太像小日子语言了,反正大家听不懂。

    直到后来,许多年选择了二外之后,才发现,小日子语言,可不就是他寝室里那位同学的家乡话嘛。

    南方的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在北方看来,这就非常奇怪,但在南方却已司空见惯。

    听不懂几里外隔壁村的人在说什么,也很难跟嫁到同村的外地少妇对话,属实很正常。

    也因此,老人家每次外出,都有语言障碍。

    本来老人家已经在学习普通话了,奈何语言天赋实在有限,加上孙子生病,老人家又很紧张,说话更快,咬字更加不清晰了。

    目送着老人家带着孙儿去输液了,许多年也收回目光,然后被医生盯着看。

    “同志,刚才谢谢您了,对了,您是哪里不舒服啊?”

    后者摇头道:

    “我身体很好,并没有不舒服,只是刚巧路过而已。”

    说罢,他赶紧开溜了。

    西医这边,确实学不到啥。

    他又没有看过西医的书籍,不懂这些。

    离开西医办公室之后,许多年来到了中医这边。

    不过,他有点郁闷,中医看病排队的人可不少,但都是一对一,难搞。

    想偷学是偷学不了了,只能待在门口排队偷听。

    好在医院里的医生并不多,许多年又是一个普通人,跟着排队等候。

    却每次都轮不到他,因为他总是让别人先去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