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南明汹涌 / 章节正文阅读

教育的见解(2 / 3)

作品:《南明汹涌

比如:前几年曹德旺去美国创办玻璃厂,想要一千个工人,结果就招收不到八百人,而且全体五十多岁了。为什么?因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把玻璃、锅碗瓢盆这些中低端的活全都给中国干,他自己干附加值高的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躺着赚钱。这么一来美国的玻璃厂全都黄摊子了,工人下岗。一个没有玻璃厂的国家怎么会有造玻璃的工人?难道美国不知道应该培养玻璃工匠吗?问题是没有玻璃厂,开个玻璃职业技术学校有什么意义?学生毕业了干什么去呀,喝西北风,还是移民或者劳务输出来中国玻璃厂干活?有病吗?所以,曹德旺去了美国后招收的工人都是五十多岁的,那是因为他们二三十年前还是二三十岁的人的时候当过玻璃工人,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没有玻璃工厂没有玻璃学校自然会造玻璃的都五十多岁了。

再比如:南美国家巴西是会造飞机的,那是六七十年代。就是今天中国都不太会造飞机,人家四十年前就会造飞机了。可是,西方国家搞垮了巴西的飞机制造业,巴西飞机制造厂被波音和麦道公司兼并了,你看看现在巴西还会造飞机吗?飞机制造厂解体了,工人们转行干别的了,就算现在没老死,熟练度也降低了,就算没降低,能回来造飞机的造的飞机也是数十年前的飞机,技术落后了。而事实是,巴西人早就不会造飞机了。

所以说,培养各类人才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前提条件是现有这些工业门类,然后才有符合工业门类的学校。不是先有学校然后才有工业门类,搞清楚顺序。然后工厂和学校相互作用,良性循环这才能大发展。

还说小说里面得培养各类人才,废话,我不知道吗?小说里面和满清战斗,生死存亡,当然是先发展军事,办军校,这些我在小说里面都写了,没看说没看的,别瞎哔哔。跟满清玩命,命都要保不住了,整什么各类学校?能开个“近代科举”选拔几个人才就不错了。

第三,就算不普及教育,办给少数人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十七世纪也是不可能的。

原因非常简单。十七世纪的时候,你让一个人上九年学,你教什么?识字的话有个一年半载也就差不多了,再笨的搞个三年也就是了。九年?剩下的六年时间学什么?有人会说,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主角是穿越者自然都会。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我的主角是文科生不会怎么办?这算了,如果主角是理科生,物理学博士,你们他有知识就能教好学生吗?你得有教材吧,谁编写?

你当然可以让主角编写教材,你是写小说的,当然说写出来就写出来了。但是现在,就现在我让你编写一个小学的数学教材,初中的物理学和化学教材你能编写吗?不能!你没那水平。别不服。

知识是有体系的,教材的编写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编写,这叫做他妈的“循序渐进”,“教育心理学化”,听说过吧,这些你会吗?主角会吗?你当然可以说会。行!还有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航海学、天文学,代数学、几何学,这些全会啊?说实话,编写教材那么容啊?那是多少人,多少个日日夜夜才编写出来的好吗?穿越了之后点出来的“黑科技”都是体系化的,系统性的,绝对不是一门物理一门化学就搞定的,必须全方位上得去才能有啊。

现在你们编写教材都是拿着“人民教育出版社”或者“科学教育出版社”的教材Copy,问题是穿越到十七世纪,你Copy谁啊?你就是第一个编写的,你会吗?

行!这个你会!那我问你,师资呢?哦,主角培养人,先带出来一批人。嘿嘿,多少年过去了,没个三年五载能行?主角不干别的了啊?

英国的教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没办法只要实施“导生制”,就是老师教大学生,大学生教小学生。师资问题解决了,教育质量下来了。后来在竞争中不敌德美两国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德国是先培养师范生,这就用了很多很多年,代表人物是“第斯多惠”,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主角有第斯多惠的水平吗?你说有。可以。有那个时间吗?凭什么第斯多惠需要四十年,而主角就需要四年甚至四个月就能搞定?神啊?

行!师资就算有了,找一堆外国人教(好像十七世纪的外国人多有文化似的)。问题是,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试大纲这些全方位的东西你考虑过吗?什么?不需要。拜托,难道你要采取个别授课制吗?不会吧,那效率太低了。

你必须采取“班级授课制”,什么时候出现?大概就是小说里的年代,十七世纪,不过是在上半期。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时间大概是在1632年上下五年。只有班级授课制才能大规模培养人才。什么?你也弄。你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