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外篇一:让你惊声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3 / 5)

作品:《读美文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往往会按照自己计划好的状态去表现,他们的行为目的倾向于让别人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比如一个人在拜访陌生客户的时候,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好,他就会去努力地扮演某个温柔、大方、热情的角色。目的是让对方看到他是这个样子的。

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呢,他们不会苛刻地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怎样表现,因此他们所做的那个人,往往就是做给自己看的。

当我们用“自我监控能力”来解释人说谎的行为时,便能知道,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显然更容易成为撒谎高手,而这种能力较弱的人,似乎用撒谎来掩饰自己的意识较差。

:这是一个很小的世界

“小世界现象”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的作家于192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六个人组成的人脉关系而联系在一起。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针对这个理论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他随机选择了300位生活在奥马哈市的居民,给他们寄去了内容相同的信件,信中斯坦利表示,希望收信人能够帮助他,将这封信寄给生活在波士顿的一位地产经纪,同时他描述了这位地产经纪的一些特征(其实这位收件人是虚构的)。

斯坦利提出了一个要求,这300位收信人不能直接将信件寄给那位地产经纪,而是要通过自己认为关系不错且有可能认识那位地产经纪的亲友转寄,如果亲友不认识,那么可以拜托其他的亲友再转寄信件。

因为目标人物是虚构的,因此这300名被选中的被试谁也不可能认识他,他们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亲友去转寄信件。且不说奥马哈市距离波士顿有多远,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里面,要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看起来也有些大海捞针的感觉。

三个月后,斯坦利收集了实验结果,与“小世界现象”提出的理论非常符合,尽管世界很大,人口很多,但这些随机抽取的被试联系上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最多通过了六个“中间人”。就此,他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说,其含义是世界上任意两个欲取得联系的陌生人之间,最多只隔着六个人,便能够达成联系。

这个理论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流言总是传播得飞快,为什么你总是能听到一些和你生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很八卦的事情了。

而且,斯坦利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那300名被试,几乎都是通过朋友和熟悉的同事、客户等去传播信件的,而非通过家人。

斯坦利的发现,不但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网,同样还能运用到供电网络、疾病传播学等各项领域,可谓贡献颇多。

:姓名也能害人性命?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于名字的迷信,因此很多人家,尤其是大的家族都会有族谱,凡是男丁都登名造册在其中。即便没有族谱的,家里出生的婴儿还是可能得到一些“取名大师”的赐名。当人们过得不顺的时候,首先追究的可能不是境遇或者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是自己的名字是不是与自己的八字或五行不合。而有的人,则会被指名字“克夫”“克父”,或者干脆克自己……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人们最常用的处理方式便是“改名转运”。至于改个名字是不是真的能转运,似乎没有人去深究。

但如果你认为这种迷信仅仅存在于中国,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美国加州,两名心理学研究者从人们姓名的首字母缩写中也发现了一些与姓名有关的问题。

研究人员利用电脑,筛选出了所有由三个字母组成的英语单词,然后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正面积极的,一类是负面消极的。然后,他们又调取了加州所有登记在册的死亡证明。

接着,他们将以上两个研究内容结合了起来,分析那些名字首字母缩写比较正面的和名字首字母缩写比较负面的人的死亡年龄。

待到所有结果筛选出来之后,他们又排出了因为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种族还有特别迷信的死亡年份等因素,最后发现,那些名字缩写比较“正面”的男性,比如joy(高兴)、hug(拥抱)等等,平均比一般人多活了近五年。而那些名字缩写比较“负面”的男性,比如die(死)、pig(猪)等,则平均比一般人少活了近三年。但这些数据在女性身上又有所不同,名字缩写较“正面”的女性比其他人平均多活了三年,而名字缩写较“负面”的女性则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研究人员表示,那些名字缩写比较负面的人,可能因为名字而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再加上周围的人也许会对他的名字加以篡改、嘲笑,因此他们承受的负面情绪要比那些名字“正面”的人要多。而大家都知道,负面情绪过多是会对身体产生危害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比正常人“短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