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2 / 2)

作品:《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白天,当地人在那里发现成群的野狗撕咬着幼童尸体的胳膊和大腿,真是惨不忍睹。

官府一调查,抓到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招供说是望海楼教堂的洋教士指使他拐卖幼童的。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轰动了天津城,积聚在市民心中对洋人的不满爆发了。

夏至那天,官员带人贩子去教堂对证。

许多市民出于义愤,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望海楼前,要求严惩凶手,可教堂里的法国传教士却手执洋枪、棍棒向市民扑来。

市民们忍无可忍,拣起砖头石块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法国驻天津领事闻讯,当即让北洋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又带着秘书气势汹汹地闯进衙门,朝崇厚连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

法国领事枪击中国官吏的消息传开了,几千愤愤不平的市民聚集在街头,准备与他评理。

这时,恰巧天津知县刘杰带着下属迎面走来,法国领事不由分说对着刘杰就是一枪,子弹击中了下属高升。

市民们发怒了,一拥而上,抡起拳头打死了两个法国恶棍。

当天午后,天津市民又鸣锣聚众,高举火把,把望海楼教堂、法国领事馆和4所英国教堂、2所美国教堂统统焚毁,打死了十几个外国人。

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领事狼狈为奸,共同向清廷施压。

英、美、法三国还调集军舰,进驻烟台和天津海口示威,扬言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条件,就要把天津城化为一片焦土。

软弱的清廷立即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去督办。

为了平息事态,曾国藩不得不向法国人谢罪、赔款,重建教堂,还处死了16个无辜市民。

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使曾国藩的声望一落千丈。

哪家报纸堪称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晚清时,各类报刊纷纷发行。

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就是上海《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在上海合资创办《申报》。

《申报》开始用油光纸以铅字排印,隔日出版一张。

4个月以后,由于销路逐渐看好,改为日报。

当时的办报宗旨是“为闾阎申疾苦,为大局切维图”,编辑和经理也都聘请中国人担任,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商业信息等无所不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申报》主要行销上海,也向各通商口岸发行。

公元1909年,由于营业额下降,发行不景气,被该报华人经理买办席裕福(子佩)收买,从此,《申报》为中国人所有。

到1913年,席裕福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

史量才等人接办后,使《申报》成为著名大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该报停刊。

《申报》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申报》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促成华人留美的第一人是谁?

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

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计划:劝说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

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奔走了将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学生。

在招收留学生时,计划规定学生年龄为13岁到15岁,因为到了国外几乎要从小学开始读起,所以把学程定为15年。

共分四批出国,每年每批30人。

可人们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还要签生死状,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费了好大劲才凑满30个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

公元1872年,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

谁曾挪用军费庆寿?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卖国贼慈禧竟有闲情逸致,让手下人积极筹备自己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下令从海军军费中抽拨大量银子来筹办自己的庆祝寿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就定下“退让求和”的方针,以图苟安。

慈禧示意李鸿章从速议和,以免耽误寿庆。

但由于战事不断扩大,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同主和派的慈禧一伙矛盾加剧。

主战派一片呼声,要求停修颐和园,停办庆寿“点景”,停止挪用军费。

慈禧对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她狂叫:“今日谁叫我不痛快,我将叫他一辈子不痛快!”

慈禧硬要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作为皇帝的光绪对这位太后也无可奈何。

《马关条约》让哪个国家迅速崛起?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清廷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清廷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不满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强迫它退还给清廷,为此,清廷又付给日本“报酬”3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

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日本则通过条约获得巨额钱财,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谁发动了“公车上书”?

公元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

于是,康有为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签约,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

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

康有为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万言书。

康有为在万言书中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

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

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中国第一家银行名称是什么?

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奉特旨开设”,总行在上海。

在该行250万两实收资本中,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面投资的达73万两;另有户部拨存、分5年还清的生息存款100万两。

其后,20世纪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认民营银行的开设。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银行,即户部银行(公元1905年、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北京)、浚川源银行(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银行(公元1906年,北京)、信义银行(公元1906年,镇江)、浙江兴业银行(公元1907年,总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银行(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公元1908年,上海)、直隶省银行(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隶省银号改组而成)、殖业银行(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银行(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银行(公元1911年,成都)。

戊戌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

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

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清朝的工商业;改革清廷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一共进行了103天,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电影是怎么风靡全中国的?

1896年秋,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秋,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到上海,先后在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

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百克来上海放映电影。

1902年,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携带影片、放映机及发电机来到北京,在前门打磨厂租借福寿堂映演。

影片内容多为“美人首旋转微笑,或着花衣作蝴蝶舞”以及“黑人吃西瓜”、“脚踏赛跑车”等。

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等返国,也在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

这是中国人自运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的开始。

1904年,慈禧70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上映时,放映了3本,发电机就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吉利,清宫内从此不准放映电影。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在回国时也曾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次年宴请载泽时,“演电影自娱”,还令通判何朝桦在旁边作解说员,但演至中途,猝然爆炸,何朝桦等人均被炸死。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定军山》,这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年以后,北京城内电影放映逐渐多起来,如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便开始放映有故事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

在香港,大约在1904年至1905年间,第一家电影院比照影画院在中环的云咸街建成。

在上海,意大利商人a·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并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修建的电影院。

此后,电影放映在中国就逐渐遍及南北,深入内地了。

严复最有名的翻译是哪本著作?

严复是晚清的著名学者,曾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近代理论著作。

其中,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翻译出版的《天演论》一书影响最大。

《天演论》的原名叫《进化学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

严复选择了其中的前两篇,简称为《天演论》,意思就是进化论。

从此,进化论引进了中国,震动了古老的神州大地。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他说:“欧洲国家之所以胆敢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他们能不断自强。

美洲、澳洲的土著居民之所以一天天衰落,就是因为他们糊里糊涂、浑浑噩噩。”

因此,他奉劝国人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侵略中国的正是“优者”,被侵略的清廷正是“劣者”。

在国际生存竞争中,如今的清廷正处于亡国的危险关头!这些真知灼见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师同文馆。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

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

外籍教师丁韪良于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

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

公元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负责编辑出版事务,采用适当鼓励的方法鼓励译书,曾经翻译并印刷了《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公元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强调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后由梁启超草拟大学堂章程。

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12月正式开学,有学生近百人。

京师同文馆于公元1902年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初以“广育人材,讲求实务”为宗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破坏,停办。

公元1907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预备、速成两科。

预备科又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及师范馆。

公元1908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馆,同时办分科大学。

公元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医等8科46门。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

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设文、理、法3科14个系,并成立了文、理、法3个研究所。

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具革新精神和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学校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898年光绪维新变法后,慈禧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便密谋反扑。

她一面派贴身太监严密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使光绪的活动受制。

一面下密诏给直隶总督荣禄,让其上书请光绪到天津阅兵,以便逼光绪就范。

对此,维新派有所觉察,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以稳其心。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向其透露皇上希望他在荣禄有所动作的时候,以起兵勤王为名,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

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

袁世凯20日晚赶回天津后,立刻向荣禄告密,荣禄随即密报慈禧。

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回宫,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幽禁光绪于瀛台,将支持光绪维新的珍妃打入冷宫。

随后,大肆搜捕杀害维新党人,废除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进行了103天的变法运动宣告失败,使戊戌变法变成了“戊戌政变”。

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此前已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

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是谁?

吴昌硕,名俊卿(一名俊),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吾铁,晚号大聋,浙江安吉人。

他自幼受到家庭熏陶,成年后刻意求学,30岁方从任颐学画。

在任颐的指点下,他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成为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

吴昌硕爱画梅、菊、兰、竹、牡丹、水仙等,寓意清高超逸,章法结构突兀,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紧密而得对角之势。

吴昌硕作画参悟篆法、草书的笔意,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促成大气磅礴、颇具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比如画梅即脱胎于篆隶之法,所谓“蝌蚪老苔隶枝干”;写葡萄、紫藤则有狂草的奔放笔致,所谓“草书作葡萄,动笔走蛟龙”。

敷色方面,吴昌硕打破了明清以来文人写意画的陈旧格调,喜用西洋红,有时画花就大胆地把这种红色(或大红)堆上去;画叶子又用很浓的绿、黄及焦墨,这是吸取了民间画用色的特点。

画面上的色彩浑厚复杂,对比强烈,而又显得凝重含蓄,冲突中有和谐。

谁让甲骨文重见天日?

1899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也不见效。

有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脊椎动物骨头的化石,可以治疗虚弱和破伤,一般出产在河南安阳。

王懿荣看了看药方,也没有太留意。

王懿荣是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不少名流学士都愿意与他打交道,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

过了几天,有个同乡的文物商人从河南搜求了几样宝物,请王懿荣来鉴定,其中就有一些“龙骨”,不同的是上面有一些刻痕。

王懿荣把这些“龙骨”拼拼凑凑,觉得有些像乌龟的壳。

忽然,他头脑中灵光一闪,意识到那些刻痕并不是随意刻上去的,很可能是古代的文字!他激动得坐不住了,意识到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兽骨是珍贵的文物。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龙骨”,他决定出高价收购。

王懿荣开出按字论价收购的办法,每1字付2两银子。

古董商人一看发财机会来了,把能找到的“龙骨”都送到王懿荣家中。

王懿荣经过仔细研究,令人信服地作出进一步的断定,这是商代专门用作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赛金花是何许人也?

赛金花原籍徽州,长于苏州;父亲赵八哥,母亲潘氏。

她乳名彩云,不到10岁已出落成一个容貌俏丽、婀娜多姿的小姑娘。

13岁,已出落成出水芙蓉般的大姑娘彩云不幸被人诱入娼门,沦为雏妓。

此时,她以“傅彩云”的名字接客。

很快,傅彩云芳名远播,许多名流巨贾都趋之若鹜。

状元洪钧与她有了一宿恩爱之后,竟为之赎身。

14岁那年,彩云就正式嫁给了洪钧,成了状元娘子。

不久,洪钧作为清朝大使先后至俄、德、荷、奥四国,她以如夫人的身份陪伴洪钧出访,并以“洪梦鸾”的芳名经常参加国际间宴会、舞会。

因为她长得貌美,常常被邀请与外国男士跳舞。

在德国,由于菲特丽皇后对她青睐有加,所以隔三差五地就请她入宫游玩。

每当举行舞会时,她是许多青年将校追逐的对象,瓦德西就是其中一位。

回国后没有几年,洪钧就因病去世了。

她生活无路,只好重操旧业来到上海,以“赵梦兰”的名字大张艳旗,一时间车马盈门,各界名流争与花魁交欢为快。

1899年,她又来到天津开“金花班”,自己以“赛金花”的名字接客;不久,又迁至北京,开“南班”。

“赛金花”在“花界”的名气相当大,平日里王公贵族、富商显宦络绎不绝,她有时自己也出来接客。

瓦德西在北京邂逅“赛金花”后,十分高兴。

赛金花借着酒劲,历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一系列暴行,然后奉劝瓦德西以统帅身份严格约束联军,严明纪律,少做伤天害理的事,以施基督的好善之德。

瓦德西一时高兴,未怪罪她。

不久,她与瓦德西订了个君子协议:清廷负责提供联军军粮,联军则停止烧杀抢掠。

为这件事,赛金花还找过李鸿章。

从这件事中,李鸿章觉得赛金花非同小可。

因为她向瓦德西劝说之后,八国联军立即停止了暴行,瓦德西曾当着她的面下达军令:“士兵不准随便打杀中国人;一经发现,按军法处罚!”

果然,次日就明显见效。

此外,李鸿章还听说,赛金花从德国兵手中救出一万多名中国人。

想到这里,李鸿章大为兴奋,到“南班”造访赛金花,请求她出面说项。

赛金花一口答应,马上去见瓦德西。

在赛金花的斡旋下,李鸿章的谈判顺利进行,慈禧才得以从西安返回北京。

哪部条约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赔偿军费45000万两(沙俄分赃最丰,高达13000万两以上),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000万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守卫,中国人不准入内;拆毁从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国有权在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城镇驻兵;对那些反对外国人的清政府官员革职查办,永不得再用;严惩拳匪,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条例,可以自由进入各通商口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负责办理外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慈禧从西安又回到了北京。

自此,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谴责清政的是哪三部小说?

三大小说谴清政指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三部谴责小说谴责腐败的清朝政治。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

李伯元,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名宝嘉,江苏武进人,曾办过多种报刊杂志。

《官场现形记》是他的长篇小说,共60回,描写了晚清官场贪污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现象,思想上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沃尧。

吴沃尧,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亦名趼人,广东海南人。

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108回长篇小说,以描写官场为主线,涉及商场和洋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晚清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孽海花》的作者是曾朴。

曾朴,谴责小说作家,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1904年,曾朴创办小说林书店,并着手写作《孽海花》。

该书以金雯青、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描写当时一些官僚和文士的活动,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对维新派抱有幻想。

东三省是怎么沦为日、俄殖民地的?

八国联军在京津等地长驱直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计趁火打劫。

他下令于1900年6月底将177000俄军集聚到外贝加尔、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中俄边境地区;7月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亲自出任侵华俄军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

为配合侵略行动,沙俄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0月9日,尼古拉二世悍然下令177000俄军向我东北挺进!

俄军入侵,慈禧的态度十分暧昧,她的卖国政策导致整个东三省沦陷。

1902年4月,沙俄同清廷签订了《东三省交收条约》,规定俄军于一年半之内分3期从东三省撤出全部军队。

但第一期撤出部分俄军以后,其余俄军赖着不走,清廷也无可奈何。

此后,沙俄又提出10条无理要求,进一步侵犯清朝主权。

4月27日,上海18名爱国人士召开“拒俄大会”,并通电全国;4月29日,东京的五百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会,成立“拒俄义勇队”,严正声明将“与沙俄决一死战”。

沙俄胃口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激化了它与日、英、美等国的矛盾,日、英、美等国纷纷表示:俄国的作法,他们不能接受。

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在列强干涉下,清廷拒绝了沙俄7条无理要求。

日本对中国东北也早就怀有野心,沙俄侵占东北,与日、英、美的侵华利益均发生矛盾,与日本的冲突尤为尖锐。

1904年2月8日,日、俄因为瓜分中国东北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作为战败国的俄国,将我国南满的势力范围转让给日本,而它仍然占据着北满。

在中国东北形成北俄南日的格局,东三省则沦为日、俄的殖民地。

商务印书馆经历过什么样的变迁?

1897年,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恩等人创办商务印书馆,初期主要从事商业簿册报表之印刷业务。

1902年,张元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改变该馆业务范围,从印刷业走向出版业。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为开办新式学堂提供了启蒙课本。

从此,出版教科书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传统。

而且,印刷出版的范围更加广泛,遍及大、中、小学教科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工具书、儿童读物、古籍、文学艺术等书籍,并且发行期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响越来越大,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分馆。

1905年,与日商合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在“一·二八”事变中,该馆大部分遭日军炮火焚毁,后部分恢复。

1954年,总馆迁址北京。

《革命军》的作者是谁?

1903年3月,清政府赴日留学监督姚文甫常对邹容等人的革命言行横加指责,邹容等人便将其痛打一顿,然后又剪掉了他的辫子。

清政府驻日公使以邹容犯上作乱罪,照会日本外务省索办邹容等人。

邹容被迫离开日本,寄居于上海爱国学社。

此间,他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并很快写出了令清廷闻之胆寒的《革命军》一书。

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

该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檄文。

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问世后立刻风行于海内外,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作。

青岛啤酒厂建成于何时?

西方人来中国后,喝不惯中国的烈性白酒,但当时中国没有啤酒厂,进口啤酒又不方便,青岛啤酒厂就应运而生。

1903年2月,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英德合资的青岛英德啤酒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

由于青岛啤酒厂是英德合资的,经过几度交涉,日本只付了英国人所出的资金,买下青岛啤酒厂。

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

为适应军队和民用的需要,日本对青岛啤酒厂进行了扩建。

1941年,日本人将该厂一套糖化设备换下来运到北京,在北京建成新啤酒厂。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青岛啤酒厂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

晚清铁路设计专家詹天佑最杰出的贡献是主持并建成了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是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资,运用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力量,自行勘测、设计并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施工建成的铁路。

在京张铁路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他曾对参加勘测的工程人员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

在设计最艰难的关沟路段时,詹天佑经过仔细测量,使隧道长度比原来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的方案减少了2000米。

为了减少线路的坡度和山洞长度,他在青龙桥东沟采取了“人”字型爬坡路线,并且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輓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

这些都是他在设计过程中的独创。

施工中,詹天佑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自造的水泥和当地的石料建成了一些石桥以代替铁桥,使线路的成本大为降低。

秋瑾为什么会英勇就义?

1906年初,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相互勾结,禁止学生在日的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

回国后,秋瑾和徐锡麟先后来到浙江绍兴的大通学堂,把这里做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为进行武装起义做准备。

不久,徐锡麟去了安徽,并取得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做了安庆巡警学堂的会办。

通过他的争取,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

于是他与秋瑾商定,要在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

原来计划是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之弟徐伟在供词中将秋瑾供出。

此时,得到消息的革命同志劝秋瑾先离开绍兴,但被秋瑾拒绝,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在清军的刑讯逼供面前,秋瑾一言不发,只是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年仅31岁。

慈禧临死是怎么杀光绪的?

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众嫔妃到北海观看焰火,本来年纪已大,劳累过度,且又着了风寒,遂染疾病,并有日趋恶化之势。

袁世凯、李莲英等见状首先慌了神。

他们知道慈禧这个靠山一倒,光绪一旦复辟,决不会放过他们,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绪早一天死。

这些人沆瀣一气,决心置光绪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光绪帝的被囚禁孤岛瀛台,完全是袁世凯叛变出卖的结果。

他出卖了光绪,一旦慈禧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幕僚杨士骧、杨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议下,袁世凯以巨款贿赂和自己命运相连的李莲英,交予他一瓶无味无色的毒药水。

次日清晨,李莲英到了瀛台岛,表现出对光绪格外“关心”的样子,向光绪问寒问暖。

光绪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认为李莲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后,自己会收拾他,特意来献殷勤买好的,就没起疑心。

过了一会儿,李莲英令小太监给皇帝端了一杯“西洋茶”服下。

李莲英离开瀛台不久,光绪病情陡然加重,只觉腹中隐隐作痛。

被速传而来的外省名医屈桂庭诊断后,觉得光绪的病情很蹊跷,怕卷到这场危机四伏的漩涡里去,于是开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

光绪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六宫。

10月20日上午,隆裕皇后来看光绪,但他仅微微睁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过去,似乎已神志不清。

这时候,李莲英拿着一件簇新的龙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让光绪着一身新龙袍“大行”。

太监王商替光绪换龙袍时,光绪倒清醒了,使劲挣扎拒绝。

王商不忍心再折腾光绪,跟李莲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暂缓行事。

可李莲英却不管这一套,只求光绪速死才好回去交差,亲自动手给光绪换龙袍。

10月21日晚5时许,光绪驾崩,时年仅38岁。

按清室惯例,皇帝病重,太医院要事先抄录药方、脉案,用以通报各部门。

这叫“发抄”。

然而,光绪死前却并无“发抄”这一程序。

此外,皇帝死了,要用“万年吉祥轿”“请”遗体,这也省略了。

太监们只将光绪遗体悄悄从瀛台移到宫内了事,这前后的处理,都是由已升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一手指挥,由李莲英具体安排的。

光绪死时,慈禧亦病入膏肓。

神志尚清醒时,召见王公大臣,传下一道懿旨让溥仪继位。

清末帝溥仪登基时发生了什么闹剧?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请进皇宫。

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

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为嗣,继承皇位,赐你为监国摄政王!明天,你将溥仪带进宫,举行登基仪式。”

第二天,一群太监将溥仪带入皇宫,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呜呼了。

又过了半个多月,也就是十二月初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时,不满3周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龙床宝座上竟哇哇大哭起来。

他父亲觉得在这样的盛典上,皇帝却哭闹不止,太不像话,心中一急,不由脱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一完就回老家了!”

话一出口,文武官员们不由得窃窃私语:“怎么说是‘快完了’呢?

说要‘回老家’是什么意思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仪式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

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

1911年(农历辛亥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预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故改期于10月9日。

同时派人到上海请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谭人凤、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

9日上午8时,孙武等在位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共进会机关总部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孙武受伤被送往医院,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

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12时起义。

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

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搜捕革命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30余人或被捕、或被杀害,蒋翊武乘混乱之机逃离武昌。

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所获名册搜捕革命党人,武昌形势异常紧张。

在此危难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认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奋起反击”。

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打响了第一枪,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由此爆发。

共和政体是怎么取代清廷的?

1912年1月30日,隆裕太后在“御前会议”上,同意清帝退位,接受共和政体。

2月3日,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商订退位条件。

2月9日,南北议和代表达成《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优待之条件》。

对清帝及皇室的优待条件包括:清帝尊号不变,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每年由民国政府拨付经费400万两;清帝仍暂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等。

2月12日,清廷颁布了6岁的末代君主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

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