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1 / 2)

作品:《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感知篇第八章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对人生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成功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具有人格魅力。

无论你或平凡、或高贵,你都得依赖你的人格魅力在人群与社会中留下美名。

有的人可能说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没什么吸引人的;有的人可能没做什么,也没说什么,但是吸引周围人的注意;有的人可能有钱有势,但没得到人们的尊重;有的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却让人们肃然起敬。

这是为什么呢?

--人格魅力。

我们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体现出来的。

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那么这些表现就说明了他的性格。

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即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把握。

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生活态度上,是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

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大方还是吝啬?

在处理生活事务时,是偏见的,还是正义的?

在与他人交往时,是自卑的,还是优越的……

古语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每个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败,每个人都想拥有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亲密的朋友、信赖的知己、腾达的事业、辉煌的成就、别人的仰慕……这一切的得来,离不开机遇与自己的拼搏。

而首先要做和必须要做的,不是战胜外在,而是战胜自己,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

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的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是指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

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意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如同舞台上角色需要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也指一个人面具后的真实自我,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内在特征。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5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所不包。

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心理学与生活中》这样解释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格是指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是人格面具?

一个老酒鬼刚要走进酒吧,一个修女走上劝阻说:“酒是罪恶和毁灭的根源,饮酒会污染你的肉体和灵魂,远离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问道:“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

修女耸了耸肩没有回答。

酒鬼见状,问修女:“你从未喝过酒吗?”

“没有。”

“那我们一块儿进去。

我请你喝一杯,你会知道酒精并不是坏东西。”

修女想了想,说道:“好吧,我试试,不过我要是进去,别人会误会的。

这样,你进去给我要一杯,记住要用纸杯。”

酒鬼走进酒吧,对侍者说:“两杯威士忌,一杯用纸杯。”

侍者嘟囔道:“准是那个修女又在外面!”

可以看的出,那个修女是喜欢喝酒的,但受限于她自身的社会角色(修女),为了饮酒的行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面具”受到破坏。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

“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所体现,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

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过这么表达,而是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们是父亲、丈夫、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是并不受欢迎的。

人格面具对人也会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

关于人格学说有哪些理论?

关于解释人格的理论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种理论,各有各的理论系统,都能自圆其说。

比较著名的理论有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为有四种人格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这四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构成的。

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在1920年左右引进至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论等等。

甚至在前些时间,某相亲节目的特约嘉宾乐嘉提出的性格色彩研究,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四种性格研究。

但他自己也承认他的fpa性格色彩学也是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上,只是把理论更加现代化的表达和更新的诠释。

人格成熟的标准有哪些?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具有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

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什么是四人格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

其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分类,他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并依以分为四种人格类型。

多血质:快乐、好动,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总体上较为温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缺乏情感、行动迟缓,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佟香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抑郁质:悲伤、易多愁善感,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容易产生情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性情开朗、热情坦率,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迅速而且强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