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1(2 / 2)

作品:《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适当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价值,并增强为家庭成员服务的责任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注是一种爱,爱有多认真,关注得就有多深多细致。

再忙再累,每天也要花一点时间问及孩子学习以外的生活需求,不要动辄打骂,给予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与机会。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调查研究证实,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调查指出,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理解民主型。

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不怎么多,只需尽力,不施压力,不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

过分保护型。

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即溺爱型。

家庭溺爱会熄灭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限;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积极、自由的发展,从而懦弱、依赖与无能。

严厉惩罚型。

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此种教育方式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会使孩子的心理自卑、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过分干涉型。

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逼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从而使孩子缺乏独立思维,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

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进步动机就越强烈,成就越高,反之则较低。

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对自己的期望值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但期望值不可过高,否则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不十分了解,却有很强的虚荣心,就容易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心理将更为严重。

父母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哪些做法容易使儿童缺乏安全感?

过度保护孩子。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倍受呵护。

由于家长们或幼儿园老师们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夸大环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没有任何危险和威胁的情况下,也体验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面对任何困难,动不动就退缩和回避,甚至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家庭冲突和暴力。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加,则会把家变成孩子烦恼的根源,使他们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影响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不能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环境。

由于对儿童安全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等原因,不同儿童的生存与活动环境也不一样。

当儿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识到所处环境的不安全性时,有的儿童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畏惧心理,久之致使儿童缩手缩脚。

动不动就威胁和惩罚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们所反对,至今仍有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它作为灵丹妙药来对付孩子,甚至对学前期儿童滥施威胁和惩罚。

当成人威胁或惩罚儿童时,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何采取措施增加儿童的安全感?

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儿童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父母和老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

因此,不论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孩子。

提供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负起责任,既要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也要为其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包括稳固的住房,温馨舒适的房间设计布置和室内的采光照明,美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饮食卫生条件,各种器具和设备安全等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夫妻之间的恩恩爱爱,幼儿教师的真诚热爱、关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

鼓励探究行为。

学前儿童的认知动力强烈,好奇好问、乐于探究。

在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行为,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

仅仅因为怕出危险而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导致其个性的不健全。

实施心理辅导。

学前儿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强,对不该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增强其安全感。

此类儿童的家长或老师也应该积极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帮助纠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倾向。

什么是儿童的“学校恐惧症”?

案例一:活泼好动的小明样样讨人喜欢,就是经常逃学。

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

训斥、哄骗甚至打骂,都不起作用。

一到上学时间,小明要么头晕,要么肚子疼,只要答应不送他去上学,他的病就一下子就好了。

即使被迫去上学,他也经常逃学去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