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三章 成长与发展--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2 / 2)

作品:《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第一,家长和老师应向初潮少女讲授有关青春期生理,性心理知识,使她们懂得月经初潮是身体发育的必然,是少女青春期的标志,没有必要忧心忡忡,同时,要让她们对月经初潮时并发的腰酸、嗜睡、疲劳、乏力等不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惊惶失措,加重心理负担。

第二,初潮时应避免参与剧烈体育运动、长距离骑车和跑步等,以免过度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感冒等疾病。

第三,经期应经常清洗外阴,避免手淫,因为在此阶段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则极易引起细菌感染和发烧,据统计,初潮少女外阴瘙痒症的发病率为69%左右,其主要诱发因素就与经期外阴不清洁和手淫有关。

第四,加强自我防护,使用优质卫生巾,千万不可为了贪便宜,而使用劣质产品,更不能用消毒不严格的普通卫生纸和草纸来代替。

第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饭菜,这对增强体质,恢复精力大有裨益。

第六,避免接触冷水,注意保暖,最好不参加游泳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曾几何时,家庭是自己温馨的乐园和安全的城堡,可是现在却成了家长的唠叨、管教、干预、限制等等构成的“监牢”。

中学生们于是不停地抗争,总是想逃出“监牢”,划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为了达此目的甚至离家出走。

究其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严重,于是儿童时期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在青少年时期就爆发式地表现出来。

另外,青少年过渡到成年期,在追求独立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

中学阶段是人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最关键、最富有特色的时期。

如何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是摆在每个家庭、每位中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学生们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因素是:一、父母的影响;二、社会现实的影响;三、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可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反抗?

儿童期的反抗,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而自己又不能自主的纠葛。

三四岁的幼儿处在第一反抗期,到了初中少年(具体因各人而异,早的在小学高年级,晚的在高中初期)进入第二个反抗期,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青春期。

那么这一时期的反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硬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软抵抗,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反抗迁移,迁怒于其他人。

那么形成这种原因在于:

生理因素,身体加速成长,生理上日渐成熟,但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并未与生理同步的成长与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的状态,这种有成人感与只有半成人状态的矛盾是造成反抗的主要原因。

心理因素,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一方面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能力又明显滞后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呈现出一种危机感。

社会因素,进入中学后,他们更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关注,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人的尊重与接纳,力争独立自主,当这种自主受到阻碍,就会引起反抗。

青年期如何保养心理卫生?

树立良好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择偶观也不同,外在的标准有身材、相貌、经济收入、家庭条件等,内在的标准包括学识、能力、性格、为人、修养等。

择偶的时候应当首先考虑内在标准,因为内在标准相对不容易改变。

如果在恋爱中受折,也不要沉浸在苦恼当中,因为爱情不是一厢情愿的,何况“天涯何处无芳草”。

增强择业的自主意识,建立职业生涯的规划。

选择职业或专业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如果单纯地考虑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但是工作很不满意,甚至对职有倦怠感,这对人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步入社会后,青年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比单纯的学生时代复杂得多。

因而,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于青年人适应社会是有帮助的。

常用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印象,学会赞美别人等等。

具体可参看本书中的第二十章《职场与社交》。

中年期有什么变化?

人格的变化。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日趋稳定,具体表现为:每日的内省日趋明显,越来越关注内心世界是;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男性人格的基础上日渐表现出温柔体贴的女性化特点,中年女性则在原女性人格上基础上日渐表现出果断大度的男性化特点;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职业的变化。

中年人的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工作相当满意,虽然很多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们也不再抱年轻时的幻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因而感到满意;工作绩效上,需要体力和速度的工作则中年期的工作绩效下降,但需要认知脑力的工作则中年期的工作绩效保持在很高的水准。

人际关系的变化。

中年人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上有上级,下有下级;加上朋友来往,因而中年人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

与父母的关系,中年人需要与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和生活的照顾;与子女的关系,子女处在青春期,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相对减少;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中年人要与他们一起合作才能做好工作;与朋友的关系,也许不常见面,但交情却越来越深。

更年期妇女为什么会发生心理波动呢?

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每一次波动,都会激起心理的浪花。

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童孩进入青春期,激荡起青春心理波浪,称为“青春期的心理反应”;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这时也会激起心理的波动,称为“更年期的心理反应”。

性激素的“退潮”,女性多在45~50岁左右,这段时间,女性的卵巢逐渐衰退萎缩,孕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这就是女子的更年期。

在更年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可下降90%,这就减弱了对中年枢神经垂体前叶的抑制,于是垂体前叶的功能反而亢进,促使性腺激素分泌明显增高,同时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也增加,造成体内激素的平衡失调。

内分泌激素的一时紊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并导致交感神经的应激性增加,这就是妇女性激素减退时可激起的心理波动的道理。

心理波动的症状明显时,就称为“更年期综合症”。

妇女更年期心理波动状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心境不舒畅,容易烦躁激动,敏感性增加、焦虑、易怒等。

同时出现生理上的症状,如:阵发性潮热,眩晕头痛、失眠耳鸣、心慌手抖、神疲力乏等。

还有的人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躯体性疾病。

所以,有人称更年期是“多事之秋”,并非没有缘由。

老年人如何克服心理上的变异?

老年人的心理变异,危害性不亚于身体功能的衰退。

多是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及老年精神病的诱发因素。

如何克服心理上的变异呢?

要有自知之明,正视自己的性格变异。

弄清楚其原因及表现,自我克制、纠正,遇事三思。

自我宽慰。

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要承认自己的体力与智力不能与青年人相比,而且思想上也难免有落后的一面。

这些是客观事实,不必自卑,也不要勉强做力不从心的事。

丰富生活内容,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可以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中。

还可以发展一些个人爱好,如养花、钓鱼、书法、绘画等。

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克服心理变异,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妇女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第一种,平和型。

这种人过去多数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对转入老年生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她们与家人和邻居往来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而和谐,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对事物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人处世通情达理、和蔼、善良。

第二种,逍遥型。

这种人过去大多不太插手家务,经济收入较好,日子过得无忧无虑,退休在家,乐得清闲自在,每天清晨锻炼身体、养花、串门,对生活很满意,表现豁达、开朗。

第三种,易怒型。

这种人对转入家庭生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或由于过去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较少,因而厌烦家务劳动;或者有各种慢性疾病,退休在家感到心烦意乱。

这种人在家里遇到不满意、看不顺眼的事物,就会“气不打一处来”,经常发脾气,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心境不佳,爱激怒、爱抱怨。

第四种,多疑型。

这类老年妇女,由于生理状况的改变,认识能力下降,不能正确反映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往往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嫌弃自己,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怀疑别人背着她吃好东西,甚至怀疑家里人“偷”自己的东西。

这种人平常表现气度小,好猜疑,性格较孤僻,较内向。

这种人为数极少。

第五种,返老还童型。

这种人好说好动,整日喋喋不休,情绪起伏不定,不听别人劝告,爱吃零食,幼稚。

人称“老小孩”指的就是这种老人。

以上叙述的几种老年人性格特点,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简单列举的,并不是每一个妇女进入老年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些性格特点。

实践证明,大多数老年妇女适应能力较强,她们往往比男性老年人更容易安度晚年。

大多数老年妇女的性格是平和型的。

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变化有哪些?

退休通常被看作是顺理成章、社会照顾、安度晚年的简单的事。

其实不然,从现代心理卫生科学来说,它是人生一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也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它在心理上要经历重大的变化,一般地,这种退休后的心理变化要经历4个时期:

期待期:自愿退休者,常以积极心情期待退休,具有愉快的心理,相反被迫被动退休者,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

退休期: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工作岗位,心理变化更为复杂--愉快欢喜,痛苦哭泣,无限感慨,留恋思故。

该期是适应不良,诱发退休综合症的始发期。

适应期:克服退休以后心理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逐渐习惯新的生活,安排好退休生活,赋予其新的内容,重建新的生活秩序。

这是退休综合症的好发期。

一般认为适应退休生活需要1年的时间。

稳定期:即新的生活秩序的巩固和适应时期。

老年人退休后的行为,有时候还会引起年轻人的不理解甚至不满,但是,亲友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一方面,他们应该给予谅解和关怀;另一方面,还应该正视问题,严重的,或趁问题还未严重时,便应该安排老年人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否则,退休综合症的恶化,不但能使老人失去生存的意志,也会使他们“无缘无故”地惹来满身病。

如何防治“退休综合症”?

医生能给老年人药物治疗,灌输心理保健常识,并且建议他们不要一下子切断所有的工作联系或者社会活动,也鼓励他们培养爱好或者亲近某种信仰。

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都应尊老和敬老,这样也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新的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了还要有所追求。

这样老年人就会觉得自己仍有余热,能继续发挥作用。

此外,退休综合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确地告诉病人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病症,而非精神病,应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采用支持性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方法,安慰病人、鼓励病人振作精神,提高抗病能力和自信心,正确度过心理不适应的危机期。

用坚定的语气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向他们保证疾病会改善与有康复的希望。

采取对症性药物治疗,消除失眠、忧郁和焦虑情绪,适当地应用抗郁剂、抗焦虑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

注意老年人用药应尽量缓和,副作用少,使病人能够耐受,保证安全。

培养良性情绪,使之精神愉快,养成乐观开朗的健全性格。

鼓励老人发挥余热,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消除自卑无用的消沉观念,创造条件参加多种业余活动,培养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例如书画、下棋、种花、钓鱼、老人旅游、慢跑等文体活动和乐龄活动,使自己生活充实,充满活力和朝气。

子女和老伴要互敬互爱,家庭和睦,要体谅老人的困难,经常陪伴患者,消除老年人孤独、空虚的心理,共享晚年天伦之乐。

加强社会人士敬老扶老的社会风气,使年轻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变化,让老人能安度晚年,使老人感受到“老有所敬,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如何调适老年丧偶的心理?

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减缓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呢?

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调适方法:

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

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

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去。

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时孤独与不适加重。

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之一,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哀思。

再婚有利摆脱孤独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老人的再婚率在不断增加。

阻碍丧偶老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锢,二是来自家庭的反对,三是老人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

但是应该看到,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

这种观念正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