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现代史 2(3 / 4)

作品:《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

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

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苏联为什么要与纳粹德国签约?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扩张。

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

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区域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于是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哪次战役使苏联在二战中免遭腹背受敌?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

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日本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二战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夺取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

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

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你知道卡廷事件的真相吗?

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

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

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15131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

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

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

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谜案。

此后,波兰方面和国际社会针对苏联政府的说法多次提出怀疑并展开激烈争论,但苏联政府始终坚持既定的立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自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

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

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

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

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

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

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决。

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

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

马其诺防线因何成为军事史上的笑柄?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

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

这就是以当时法国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

但就是这样一条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这条被全体法国人民寄予最大希望的防线最终没有给他们带来所期盼的安全,却间接导致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迅速战败!就是因为这一条防线,法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一个个被德国消灭却始终不曾主动进攻德国空虚的西线,以致出现了“静坐战争”这样的咄咄怪事!

何谓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奥斯维辛集中营设在哪里?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谁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1940年6月14日,德国进入巴黎,维希政府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带着全家飞往伦敦。

维希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并由军事法庭缺席判处他“死刑”。

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

随后,发起“自由法国”运动,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

1943—1944年,戴高乐作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领导“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近东、非洲、巴尔干,参加诺曼底登陆和解放法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谓海狮计划?

1940年6月,德军占领了整个西欧大陆。

从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已被德军控制。

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

此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

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

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

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当德国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接二连三地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

原先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装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

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在整个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万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7万多吨炸弹,损失飞机约1500余架。

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民万余人,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

英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没有让一个德国士兵登上不列颠的土地。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

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巴巴罗萨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红色帝国摧毁!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

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英国哪位首相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neville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

张伯伦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但他对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毫不感冒,是第一位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的英国首相。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因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这个词,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期间,虽然领导的是一个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但在组阁时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

张伯伦在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

他的宣战被嘲笑为“电话战争”,因为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参战。

但在此期间,他下令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英国保卫战还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哪个国家是“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

到1941年4月,德军已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在北非推进至埃及边境;意大利军队亦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权利。

在这之前,日军已攻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侵的第一步。

1940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广播的“炉边谈话”节目中,宣称:“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美国人都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罗斯福告诉美国人民,他的宗旨是:“使你、你的子女、你的孙辈免除一场殊死的战争,以保卫美国的独立。”

何谓租借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