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史记 / 章节正文阅读

卷二(3 / 3)

作品:《史记

曹相国世家

孝惠帝元年,废除了为诸侯国设立相国一职的法令,改封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当齐国丞相的时候,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太平,悼惠王年龄尚小,曹参把齐国的长老、读书人全都召来,询问他们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数以百计的读书人,众说纷纭,曹参不知该如何定夺。他听说胶西有一位叫盖公的人,精通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去把他请来。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贵在清净无为,百姓们自然就安定了。以此类推,详细而具体地讲述了这方面的道理。于是曹参让出了自己办公的正堂,给盖公住。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方针都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在齐国做了九年的丞相,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贤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说这个消息后,就对他的门客说:“赶紧整理行装,我将要入朝当相国了。”不久之后,朝廷果然派人来召曹参入朝。曹参离开齐国时,嘱咐接替他的齐国丞相:“要保留齐国的诉讼狱和交易市,要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难道这件事比治理国家更重要吗?”曹参说:“不能这样说。狱市这些行为,能使善恶并容,如果您对其严加干涉,那坏人要去哪里容身呢?因此我把这件事放在前面说。”

当初曹参贫贱的时候,跟萧何的关系很好;等到他们各自做了将军和相国的时候,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的时候,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一个。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治理朝政没有任何变更,一切遵循萧何当初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各诸侯国中选出一些不善于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将他们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那些苛求言辞上的细微末节,一味只想追求名誉的人,就把他们斥退撵走。曹参自己日夜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以及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纷纷前来拜访,有言相劝。可是这些客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出美酒来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稍有空隙时,有的人想开口说些什么,曹参又请他们喝酒,直到酒醉后离去,这些人始终没有开口劝谏的机会,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萧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一些官吏的住所,这些官吏的住所里整天传来醉酒歌唱、大呼小叫的声音。曹参的随从官员们非常厌恶这些人,但对此又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游玩,曹参也听到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大呼小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制止。不过曹参反而叫人取来美酒,摆好座位痛饮起来,也高歌喊叫,与那些官吏们应和。

曹参看到别人有微小的过失,总是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一直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了中大夫。孝惠帝责怪曹相国不理政事,皇上觉得,“相国难道是看不起我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喝酒,没有任何事情向皇上奏请,怎么去为天下大事担忧呢?’但不要说这些话是我让你说的。”曹窋休假回家,闲暇时抽空侍奉父亲的时候,把惠帝告诉他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来规劝曹参。曹参听了之后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对他说:“赶快回宫侍奉皇上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等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道:“为什么要惩罚曹窋?是我让他去规劝您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道:“请陛下您仔细考虑一下,您与高帝谁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那陛下您觉得我与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您说得很对。高帝与萧何使天下平定了,法令已经制定得非常明确了,如今陛下您垂衣拱手,我等臣下各自谨守职责,遵循已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它,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吧。您回去休息吧!”

曹参当汉相国前后有三年的时间。他去世之后,谥号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继承了侯位。百姓们是这样歌颂曹参的事迹的:“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得如同在地上画一;曹参接替萧何做相国,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没有改变。在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下,百姓安宁不乱归于一统。”

平阳侯曹窋,在吕后执政时担任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后,免去御史大夫一职,仍为侯。曹窋做了二十九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静侯。曹窋的儿子曹奇继承侯位,做了七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简侯。曹奇的儿子曹时继承侯位。曹时娶了平阳公主,儿子为曹襄。曹时得了恶病,回到封国,他做了二十三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夷侯。曹时的儿子曹襄继承侯位。曹襄娶了卫长公主,儿子为曹宗。曹襄做了十六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共侯。曹襄的儿子曹宗继承侯位。征和二年时,曹宗因被武帝的太子发动兵变一事牵连,获罪而死,封国被废。

太史公说:相国曹参之所以立了这么多的战功,其实是他与淮阴侯韩信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之后,成就战功的列侯中,只有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的做法,这完全符合道家的学说。百姓摆脱了秦朝的严苛统治以后,曹参无为而治,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因此天下人都在称颂他的美德。

留侯世家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把韩国灭了。张良当时年纪还小,没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中有三百名奴仆,张良的弟弟死了都没有以礼厚葬,而是用全部的财产买通勇士去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当过五代韩相国的缘故。

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去东方拜见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位大力士,为他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去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埋伏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袭击秦始皇,结果误中了副车。始皇大怒,在全国范围内非常急迫地搜捕刺客,就是由于张良的缘故。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了起来。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地在下邳桥上徜徉,有一个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桥下,回过头来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但见他是老年人,就勉强忍住怒火,下桥去把鞋子捡起来了。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把鞋捡上来了,就顺便跪着替他穿上鞋吧。老人把脚伸出来让张良给他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特别惊讶,看着老人的身影离去。老人走出去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刚亮的时候,与我在这里会面。”张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就跪下来对老人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对他说:“与老年人约会,反而晚到,这是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再早一点来会面。”五天后听到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那里,又生气地对张良说:“你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时又说:“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起来去那里了。不到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道:“应当像这样才行。”老人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发迹的。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这番话后老人便走了,没有留下别的话,从此张良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天亮时一看老人送的这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感到这部书非同寻常,时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住在下邳的时候常常行侠仗义。项伯曾经在杀人之后跟随张良躲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事反秦,张良也召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准备起事。这时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在留县驻扎。张良打算前去追随他,结果在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着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土地,张良便跟随了沛公。沛公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凭着《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非常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对别人讲兵法,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的才智大概是天授予他的。”从此之后就一直追随着他了。

于是汉王得到了汉中地区。汉王去了封国,张良将他送到褒中,汉王打发张良返回韩国。张良便趁机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您不再东回的决心,以此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便让张良回韩国。汉王在前行过程中,烧断了所过的栈道。

张良到了韩国后,由于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派韩王到封国去,而是让他跟随自己东去。张良劝说项王道:“汉王已经烧断了栈道,没有返回的意思了。”张良便将齐王田荣反叛的事上书报告给项王。从此项王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而是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项王终究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改封为侯,后来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逃跑,抄小路回到汉王那里,这时汉王也已经平定三秦了。又封张良为成信侯,跟着汉王东征楚国。到了彭城后,汉军战败而西归。行军到下邑,汉王下马后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地方作为封赏之地,谁能够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九江王黥布是楚王的猛将,但与项王有嫌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当即就可以利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一人可以托付大事,能独当一面。如果要把这些地方送出去,就送给黥布、彭越以及韩信这三个人,那么就可以打败楚军了。”于是汉王派随何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游说彭越。等到魏王豹背叛汉王,汉王派韩信率兵平叛,并顺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国。而最终击溃楚国大军,果然就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从未单独带兵作战,他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大臣,时时跟从着汉王。

汉六年正月,高帝为功臣封赏。张良不曾立下战功,高帝说:“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这便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将我交给了陛下。陛下您采用了我的计谋,侥幸的是这些计谋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心满意足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皇上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同受封。

留侯天生体弱多病,便修炼道引之术,他不食五谷,闭门不出达一年多。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与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许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无法改变高帝坚决的想法。吕后感到非常惊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给吕后献策:“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非常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威胁留侯道:“您一直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打算换太子,您怎么能安心地枕着高枕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于危急之中,侥幸采用了我的计谋得以脱险。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如意而想更换太子,这是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便有一百多个像我这样的人进谏,又能有什么益处呢。”吕泽竭力要挟道:“请您一定为我出个主意。”留侯说:“此事是很难用口舌来进谏的。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全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都已经老了,觉得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逃走了躲在山中,他们守着道义不肯做汉朝的大臣。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位老人。现在您若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给他们写一封信,措辞要谦恭,再派能言善道的人驾着安车恳切地去请他们出山,他们应当会来。他们来了以后,要把他们当成贵宾,让他们时常入朝,让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奇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便知道这四位老人是贤者,那么这对太子就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献上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迎请这四位老人。四位老人来了,就作为贵宾住在建成侯的府中。

汉十二年,高祖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归来,病势更为沉重,越发想要更换太子。留侯劝谏,高祖也不听,因此留侯就托病不再打理政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之事对皇上进行劝说,死命争取要保住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换太子。等到皇上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一旁侍侯。那四位老人跟着太子,他们都有八十多岁,须眉皓白,衣帽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于是皇上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先生好几年了,各位都躲着我,如今你们为何自愿与我的儿子来往呢?”四人都说:“陛下生性傲慢,喜欢骂人,我们遵循义理,不愿受辱,所以仓皇地逃走躲了起来。我们暗地里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礼贤下士,天下人没有谁不愿意伸长脖子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才肯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先生始终如一地调教保护着太子吧。”

四位老人敬酒祝福已毕,便小步快走离去了。皇上目送他们,将戚夫人召唤过来,指着那四个人对她说道:“我想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难以变动了。吕后真的成了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哭了起来,皇上对她说:“你来为我跳一支楚舞,我要为你唱一首楚歌。”皇上唱道:“鸿鹄振翅高飞,一飞千里。羽翼已经长成,翱翔四海。任凭东西南北,谁能奈何!虽有强弓硬弩,又有何用!”皇上一连唱了几遍,戚夫人抽泣,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了。皇上最终没能更换太子,根本原因就是留侯招来的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留侯于是说道:“我家世代做韩相国,等到韩国灭亡,我不惜万贯家财,为韩国找强大的秦国报仇,全天下都为此震动。如今我凭着三寸之舌当了帝王的老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于一个平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意舍弃人世间的富贵,随着赤松子去云游。”于是张良学辟谷术,锻炼轻身之道。正逢高帝驾崩,吕后对留侯怀有感恩之心,便竭力劝他进食,对他说:“人活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那么迅速,何必自找苦吃到这种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太后之命而进食。

八年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他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侯位。

当初张子房在下邳桥上遇到的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与其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那块黄石,便将其取回,奉若至宝般祭祀它。留侯去世后,黄石也随之埋葬。以后每逢冬夏节日扫墓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这块黄石。

太史公说:大多数学者都说没有鬼神,然而却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到的老丈赠书的事,也真够神奇的了。高祖多次遭遇困厄,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关头出力建功,难道能说这不是天意吗?皇上说:“论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的才能,我比不过子房。”我原本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奇伟的样子,等到看过他的画像后,却发现他的相貌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以相貌来评判人,我在对待子羽上就有失误。”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陈丞相世家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小时候家里贫穷,他喜欢读书,有三十亩田地,仅与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日里在家种地,承担了家中的一切劳动,支持陈平出外求学。陈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让你长得如此魁梧呢?”陈平的嫂子怨恨陈平不顾家计,不从事劳动生产,就说:“也不过是吃糠咽菜罢了,有个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呢。”陈伯听到这些话后,就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等到陈平长大成年,该娶媳妇了,没有哪个富有人家肯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女儿又让陈平感到羞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嫁过五次人,而每个丈夫都死了,没有谁再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乡里有人办丧事,陈平家贫,就去帮人家料理丧事,靠着早去晚回多得些报酬来贴补家用。张负在丧家见到陈平,相中了这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陈平也因为想要讨好张负,所以很晚才离开丧家。张负跟着陈平去了陈家,陈家在靠着城墙的一个偏僻小巷子里,拿一条破席就当门了,但门外却有很多德高长者留下的车辙印。张负回去后,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想要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贫穷,又不从事生产劳动,全县的人都在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何偏把我的女儿嫁给他呢?”张负说:“哪有像陈平这样仪表堂堂的人会长久地贫寒卑贱呢?”张负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很穷,张家就借钱给他让他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席的钱让他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不要因为陈家穷,就不谨慎地侍奉人家。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自己的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氏女子后,资财更为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了。

乡下的神社祭祀土地神,陈平做社宰,主持割肉,他每次都将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小子分割祭肉公平!”陈平说:“唉,假使我陈平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祭肉一样合理公平!”

孝文帝即位后,觉得太尉周勃亲自领兵诛灭了吕氏宗族,功劳很大;陈平想将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称病引退。孝文帝刚即位,觉得陈平病得很奇怪,就去探望并询问他。陈平说:“高祖的时候,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多。等到诛灭吕氏宗族的时候,我的功劳又不如周勃了。我愿意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让绛侯周勃当右丞相,位次名列第一;陈平降职为左丞相,位次名列第二。赏陈平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过了一段时间后,孝文帝已经渐渐熟悉国家大事,在一次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要判决多少起案件?”周勃谢罪道:“不知道。”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他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应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官吏。”皇上说:“主管的官吏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想知道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如果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官吏,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陈平谢罪说:“为臣诚惶诚恐得很!陛下不觉我才智低劣,让我勉强担任宰相一职。宰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的变化,对下是养育万物使其适时生长,对外是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是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担当他们的职责。”于是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道:“您怎么不在平时教我如何回答这些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所在吗?倘若陛下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是多少,您也想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周勃自知自己的才能远不及陈平了。过了一段时间后,绛侯周勃借病请求皇上免去右丞相的职务,让陈平独自担任丞相的职务。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他的儿子共侯陈买继承了侯位。陈买当侯两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简侯陈恢继承侯位。陈恢当侯二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陈何继承侯位。陈何当侯二十三年时,由于犯了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过,被处以死刑,封国也被废除了。

当初陈平曾说:“我经常使用诡计,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倘若我的后代被废黜,也就完了,终归不能再兴起了,这是我暗中积下来的很多祸因造成的。”此后陈平的曾孙陈掌曾靠着是卫家亲戚的关系而显贵,希望可以接续陈家原来的封号,但终究没能如愿。

太史公说:丞相陈平年少时,本来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还在神社的砧板上分割祭肉之时,志向就已经非常远大了。他彷徨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了高帝。他屡出妙计,解救众人于纷繁的危难之中,消除了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诸事多有变故,然而陈平仍能逃脱灾祸,安定汉室的宗庙社稷,终身保持显赫的地位和名声,被人们称为贤相,难道这不是善始善终吗!倘若没有才智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