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儿不为奴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进城了!(1 / 2)

作品:《汉儿不为奴

!--go--广州东城是北宋熙宁年间在古越城基础上所建,东城建成后,以县署为中心,接连南北城门和东西通道的纵横街道。南宋年间,宋廷偏安,视外贸税收为主要财源,于是在城南珠江北岸设市舶司。市舶司设立以后,珠江北岸这一带便兴旺起来,几年以后此地便成了广州的南城,尔后和东城一块合并为广州府城。洪武年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府城,将原东、西、子、南四城连而为一,又将广州城向北拓至越秀山一带,这便形成了今日广州城的规模。

广州是岭南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贸易极其发达,故羊城富庶天下闻名。南都陷落以后,大量不愿剔发的百姓随同明朝官员往岭南逃难,他们的到来使得广州人口急速增加,以致城内房价涨了数倍。难民无法在城中取得落脚之地,便只能沿着广州城墙聚居,形成了长达十余里的棚户区。

永历四年(伪顺治七年)的庚寅之劫,让羊城一夜之间成了地狱,也让城中的百姓连带着城外的十里棚屋一夜之间消失。

屠杀了数十万广州百姓的南下汉军两藩和他们的家眷成了广州城的新主人,为了充实城中人口,重新恢复广州的繁荣,好能从中收取商税供养藩下兵马,尚可喜和耿继茂便陆续从附近府县迁来了几万人口,加上今年刚迁来的满州八旗家眷,广州的元气慢慢开始恢复,已有十万之众。

人多了,做买卖的便多,各地的商贩都看中了广州这块宝地,尤其是新建的满城格外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虽然平南王和靖南王商税收得狠,但架不住利润大。那些商贩们都是走南闯北的,心里透亮,知道什么人的银子好赚。

这世上达官贵人的银子是最好赚的,其次便是那些暴发户,显然。从北京来的满州人就是他们眼中的暴发户。那些满州大兵再凶,他们也总要花钱吧,他们的老婆孩子衣食住行哪样不要花钱买,哪样不要买好的。要不然杀那么多汉人,抢那么多钱财做什么,留着带进棺材不成。

自得知朝廷要在广州设满城后,广州城里的商家就活动开了,有后台的直接和官府搭上线。甚至和满城的将军府挂上路。没后台的也是想方设法想从中分一杯羹。年初开始,广州城的商家就大量派人到各地去收购货物,或用车、或用船拉到城中,也不卖,就囤在那,只待满州人来赚他们的银子。不然,广州城那些穷哈哈也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货。

果然,北京来的满州人到了广州后就带动了城中的消费,那些满州婆娘很舍得花钱,看到好的东西很少还价。这让广州城的商家们狠狠赚了一笔。只有一样让他们很忌讳,那就是满州人用来结帐的好多都是没化开的金银手饰,那上面血迹连着锈迹,擦都擦不掉,天知道她们怎么会把这不详的东西放在手头的。

城内的中心区扩建成满城后,原先的居民都被官府迁到了南边的归德门一带。他们多是穷人,没有能力重新建房,幸运的能抢先住进那些几年前死了主人的房子,动作慢的便只能自己搭棚户住。官府也不是没有补贴,只不过这个补贴很少。根本无法让这些“拆迁户”重新购房或建房。

一时间,归德门的城墙边恍如几年前的模样,密密麻麻的一排排棚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归德门外就是珠江,江上每天都有船只靠岸。男人们便去帮着抬货运货,出卖苦力赚些辛苦钱,女人们则在家做些手工活,以此糊口度日。有手艺的自然是想办法把手艺重新转起来,这样总好过出卖苦力赚钱。

城中的大商家自然看不上归德门这片的贫苦百姓,他们不乐意赚这些小钱。小商贩们却是乐得挑街走巷叫卖,有的直接在人多的地方摆起地摊。这片地的人太多,各种营生便都相继出现,每天都有唱广东大戏的班子搭台。今天便有两个,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两边各唱各的,互不干扰。一个唱的是《天姬送子》,一个唱得是《碧天贺寿》,台上的戏子们披红挂彩,一唱一和的粤语让人听着十分的悦耳。这广东大戏本地人听着真是好听,可北边来的汉军和满州人却不爱听,没别的原因,他们听不懂。

王四就在这片棚户区中走街串巷挑担子,他不是卖货郎,而是挑着的剔头担子。转了一上午,前后剔了三个头,赚了十来个铜子,要是下午也能剔上几个,今日一家老小的吃食便算有了着落,幸运的话还能攒下几文来。

“剔头的,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