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公随意,我干了(2 / 5)
作品:《司礼监》很多人说张居正改革,给明朝多续了几十年命,所以张是能臣,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太多人忽略一个现实,那就是张居正的改革从头到尾是得到了内廷支持的。ii
这个内廷支持的代表人物就是冯保。
单说张居正好,能干,了不起,却不提以冯保为首的内廷为改革的支持力度,显然,是不厚道,也不公平的。
崇祯以前,明军武备稀烂的现象还好些,崇祯以后,就严重多了。等到了军头和士绅勾结成为军镇后,除了推倒重来,任何改革都无济于事。如崇祯后期的关宁集团,就是典型的辽东将领和士绅官员组成的利益集团。
枪杆子和钱袋子、笔杆子合在一起了,喝滴滴畏都没用。
不容抹杀的事实便是,辽事以来,辽军从来不是战斗主力,也不是牺牲主力。战死辽东,保卫大明的军队八成来自于客军。
浙江、湖广、四川、京畿、山西…ii
独,无辽军。
或许,是因为一个投降了可以回家,一个投降了也回不了家吧。
及至到了南明时期,主要战斗力依旧是家丁性质的亲军。如孙可望北伐靠的是亲军“驾前军”,李定国那边同样靠的是本部,被清军蔑称为“老本贼”的晋府西兵。郑成功那边也是一样,能打的是其花重金打造出来的铁人兵。
可以说,往往一万人的明军,真正称为战兵敢战之士的不会超过五百人。
所以,一场大战几万乃至十几万大军集结,悲哀的是真正能打的只有几千人。敌人,却是个个能打,这仗,如何打法。
这种现状,明朝的有识之士不是不知道,然而因为从上到下的体制已经运转不灵,贪污之风盛行,漂没成了公然的规矩,对待匠人士兵更如奴隶一般,单凭几个有识之士断然是难以转变这种风气和积弊的。ii
反观满州方面,所谓创业艰辛,稀少的人口注定满州对武器装备的重视要远超于明军,宁少不烂,以精制多,一场场战斗下来,滚雪球般壮大,庞大而又老迈,且被内乱折腾的就剩最后一口气的明朝,当然撑下不去。
良臣现在要走的也是精兵道路,所以他要开一个好头,一定要给自己的士兵配备最好的武器,保证他们不会因为武器弱于对方而失败。
就跟打麻将一样,良臣可以放炮出冲,但绝不允许一炮三响。
屡败屡战,也是一种精神,不屈的精神。
王永寿曾质疑良臣会不会练兵,良臣没答他。
要答的话,也就是五个好字——吃好,喝好,用好,练好,赏好。ii
用好,自是要兵仗局配合了,配合的前提肯定是钱。
钱到位,事就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