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1630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十五章 阁臣(1 / 5)

作品:《大明1630

京师。

乾清宫、宏德殿。

周延儒低着头,有些慌乱的踏上台阶,不久前他得到内廷太监的传话,天子要召见他。由于不清楚崇祯召见他的原因,他的心情有些烦乱,这段时间以来,周延儒已经感觉到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逐渐减退,这对一个阁臣,尤其是首辅来说可是个不祥之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又有说“天威难测”,爬上权力的顶峰固然困难,但从高位上安全的下来就更难了,尤其是他今年还不满四十岁,政治生命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如何让自己一直呆在权力核心而不被驱逐出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周延儒脑子里想着事情,脚上却踩到了自己的袍服的前襟,若非身后伸出一只手来在腋下扶了下,险些摔了一跤,惊魂未定的周延儒回头一看,伸手的却是与自己一同入阁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温体仁。

“玉绳兄,小心脚上!”

“多谢长卿了!”周延儒勉强笑了笑,心中却现出一片寒意来,对于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总是无声的跟在自己身后的同僚,他心中颇为忌惮。相比起少年得志,容貌俊秀的周延儒来,温体仁看起来就不起眼得多了,生于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的他整整比周延儒大了二十岁,二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虽然也算得上早达,但比起周延儒年方二十就连中会元、状元就不值一提了,然后沿着明代进士们的通常晋升途径,先是去翰林院做了庶吉士,在接下来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里,他城府深沉,老谋深算,许多比他风头更健、更有才能、名望更高的人超过了他,然后又从权力顶峰上摔了下来,跌了个粉身碎骨,而他却始终不倒,并终于在崇祯初年爬到了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务的位置,此时的他已经距离入阁拜相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很可能就是天壑,自从万历年间开始,朝堂之上就已经充斥了朋党之争,大明的政治精英们争的不再是是非对错,而是敌友生死。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为一党同志,要想踏入权力核心,本人的才干、资历、政策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重要的是联盟、背叛与博弈。

作为一个后来者,周延儒的仕途就顺利的多了。最要紧的是,刚刚登基就一心求治的崇祯皇帝对于这位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郎十分青睐,不但屡次升迁他的官职,破格任用,还不时将其招入宫中单独奏对,只是相对于入阁来说,周延儒的资历还浅了些。因此在崇祯元年(1628年)冬天的那次内阁大臣的推选中,周延儒并不在朝臣的名单之中。温体仁敏锐的注意到了天子对名单中没有周延儒的不满和对朝臣结党隐私的忧虑,他冒着被同僚围攻的危险,主动站出来对名单中的钱谦益发动弹劾,声称其在天启二年主持浙江会试时,收受贿赂,用关节语““一朝平步上青云”为记号,录取考生钱千秋,根本没有资格被推选。温体仁的“背叛”行为立即遭到了同僚的围攻,有人指责温体仁并非言官,按照当时的规矩,是没有权利弹劾大臣的;还有人说温体仁早不弹劾、晚不弹劾,这个节骨眼上弹劾钱谦益,分明是为了自己入阁。而温体仁则反驳当初钱谦益不过是寻常官员,这也还罢了,但是他现在被推举入阁,我岂能坐视不理?你们这么多人明明知道他受贿、枉法,却将他列入推举的名单之中,分明是钱谦益的朋党。这句话触动了天子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弦,崇祯立即下令罢免钱谦益的官职,重新拟定推举入阁官员的名单,周延儒也因此被列入名单。

通过这次冒险,温体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不但成为了周延儒的盟友,而且还在天子心中树立了孤臣的形象。在崇祯看来,温体仁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自己无可辩驳的忠诚,甚至不惜得罪同僚们,这在接下来得到了验证——诸多钱谦益的同党弹劾温体仁结党隐私,收受贿赂,这反而着实了钱谦益“无党”,第二年他便进入内阁,成为周延儒的同僚、次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