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计划II(2 / 2)
作品:《硝子之城》叶遥点头道:“没错,这种流浪艺人的形象也是波德莱尔眼中的‘堕落天使’。通过这些角色,观众能感受到那种被抛弃的灵魂对抗世俗的挣扎与绝望。”
为实现这种前卫而复杂的构想,剧组决定将拍摄地选定为几个极具对比性的地方——包括巴黎和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包括南美洲和东欧一些偏僻、荒凉的小镇。这种截然不同的拍摄地将构成电影情绪的基调,呈现出波德莱尔式的“都会孤独”与“乡村荒芜”交织的氛围。
“在都市的场景中,我们会选择巴黎的那些半夜空无一人的街巷、老旧的咖啡馆、以及那些霓虹灯下的阴暗角落。”叶遥指着地图说道,语气中带着期待,“这些地方充满了历史和颓废的气息,仿佛是波德莱尔笔下的场景重现。”
“巴黎的确是波德莱尔最好的舞台。”贝尔特朗补充道,眼神中透出一种复杂的感情,“那种将近黄昏时的灰暗街巷,充满了人类灵魂的沉重与低沉。”
简霁也提出建议:“东京可以表现出一种现代的疏离感,比如新宿的那些光怪陆离的街道,或者那些一夜之间便会消失的酒吧,带有一种诡异的非永久性,这正符合波德莱尔对现代社会的冷峻观察。”
“还有我们那些更偏僻的拍摄地,比如东欧的某些小镇,南美洲的孤村。”荒木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标记点,语气略显激动,“这些地方的荒凉感,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与世界隔绝的孤独。这些偏远地区将成为主角心灵的倒影,是他从都市生活中逃离后找寻的终极归宿,却是另一种荒芜。”
叶遥深吸一口气,仿佛能从这些计划中看到整个电影的样貌。她低声道:“这些地方将会成为角色的内心风景,甚至带来一种镜像般的效果,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绝望、无助与迷失。每一处场景都将是对波德莱尔哲学的重新演绎——无论是大都会的繁华冷漠,还是乡村的死寂之美。”
经过数日的探讨和修订,剧本终于完成。它的结构极为松散,仿佛一幅被撕裂成碎片的图景,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无数个侧面。每一幕都像是一首影像诗,充满了波德莱尔式的隐喻与迷离的意象,远远超出了普通观众的理解范围,带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实验性。
贝尔特朗凝视着剧本的最后一页,沉思片刻后缓缓道:“这部作品将不会是一部被‘看’的电影,而是被‘体验’的电影。它需要观众全然地投入,理解那些模糊不清的影像和情绪。”
“没错,”叶遥微微一笑,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期待,“我们不再告诉观众‘什么’和‘为什么’,而是让他们直接‘感觉’。如果观众看完影片后对自己产生新的疑问,甚至被这些复杂的情绪困扰,那我们就成功了。”
荒木洋介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仿佛在回味剧本中的每一个段落:“我们的影像将成为一种毒药,缓缓渗透进观众的内心。就像波德莱尔的诗句,不会轻易被遗忘,而是会让人们不断地回想,不断地试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