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处处想着你,你才会慢慢地靠近我(2 / 2)

作品:《你一定要懂的说话技巧

如果在谈话时,非要提及他人的污点,这时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语言要含蓄,说法要委婉,最好一带而过。如果说话太过直接,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将矛盾激化。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能客观真诚地看待评价,相信他人也不会说什么,但万不可出言不逊,幸灾乐祸,如此失礼,后果会很严重。

交际是个彼此照应的过程,如果你能面对他人的污点不失礼,来日自己犯错时,对方也能保全你的尊严,以礼相待。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往往因为感情偏见,而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其结果也无非是逞一时之快,害人害己。

在跟别人说话时,要客观看待他人,讲究正确的交谈策略,不主动提及他人的污点,不碰他人的伤疤,用温和的态度以礼相待,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宽阔许多。

不要信口开河

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说出得体的好话,就不要信口开河。有些人就喜欢背后说别人的污点,到处宣扬,甚至当面出言不逊,做出失礼的举动。这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很多后果往往是不能预料的。

不要说失礼的话

跟人交际时,要时刻注意对方的面子,毕竟在交际场合,面子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好不要做失礼的事。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在人际关系中落于下风。

在交际中,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我们会刻意注意很多问题。如果你对有污点的人失礼,给他人留下不懂事的坏印象,于己于人都是有害无利的。

多肯定对方

在跟人相处时,要多肯定他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想得到肯定的心理。每个人都有污点,也会有优点,多肯定他人的优点才能跟大家友好相处。当别人都在拿他人的污点说事时,如果你能肯定他的优点,必然会得到感激,他日获取帮助时也会容易许多。

友谊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

友谊可以算的上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书写过对友谊表达敬意的诗章。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代诗人王勃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李白形容友谊比金重比渊深:“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作家巴金先生写道:“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这些文人墨客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友情;有了友情,人生才可称得上是幸福,所以,友谊是最宝贵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友情呢?

“化妆品女皇”玫琳凯就曾经用真诚和赞美,将一名要轻生的女孩又拯救了回来。

她曾经在海边看到了一位脸上充满忧郁的女孩子。玫琳凯当时微笑着问她:“您好,我是玫琳凯,我可以和您谈谈吗?”

女孩子一声不吭,依然寂寞地坐在那里,似乎没有理玫琳凯的意思。温柔的玫琳凯继续说道:“虽然你此刻看上去很忧郁,但是你依然很美。你要是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可以和我说说,我愿意做你的情感垃圾桶!”

女孩子思索了一阵,就和玫琳凯诉说了起来。玫琳凯在倾听的过程中一直投以真诚的眼神,并在适当的时候点点头。聚精会神的玫琳凯,让女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和关注。最后,女孩子还告诉玫琳凯,自己今天来海边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自杀。因为自己所爱的那个人在事业有成后就抛弃了她。

听过女孩的倾诉后,玫琳凯不但为她感到愤怒,还大骂那个男人是个混蛋。最后,玫琳凯真诚地鼓励女孩:“世界上这么多好男人,你一定会找到一位真心爱你,对你负责任的男士的。你这么漂亮,连女人见了你都这么喜欢你,更别说是男人了。因此,你一定要打起精神来啊。”

最后,女孩开心地对玫琳凯说:“我从未和别人分享过这些,通过你对我说的话,我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自己。现在我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的。”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对别人付出一份真心。这也是获得朋友的秘籍。所以,想要得到朋友的关心和体谅,对待朋友就必须付出一颗真诚的心。

也许你自觉对朋友好就是请他们吃喝玩乐,但是,这些并不能让朋友对你树立起太大的好感,反而会加重朋友在应酬方面的负担。

一个善于交朋友,关心、体贴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能为对方着想、欣赏对方、处处满足朋友需要、解决他们的困难,而又避免去麻烦对方的人。所以,想要受人尊重,“锦上添花”是不够的,“雪中送炭”、“人心换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交际艺术。

古人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真情付出才能让友谊地久天长。如果你对朋友始终是以诚相待,还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吗?

对待朋友要真诚

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先得怎么对人。和朋友聊天或交际时,你要懂得,朋友不需要虚情假意,唯有真诚才能换得朋友的真心。

多为朋友送上真心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朋友不是你交际圈里的普通人,朋友说在最需要帮助时雪中送炭,在他迷茫时送去真心。你对朋友没有真心,那将会失去朋友。

对待朋友要付出真情

唯有真情能让友谊天长地久,唯有真情能让友谊永恒不变。当你对朋友失去了真性情,失去了以诚相待的心,友谊的小船,就会说翻就翻。

一时得意,也会有失意来临;一时猖狂,也会有落魄来品尝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谁都有时运不济的时候,不论何时都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凡事不能做绝。得意时,不要把别人逼进死角,要给对方台阶下。这不仅是给对方机会,也等于是为自己留了扇窗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当初给他人留了后路,落魄时对方也会对你伸出援手。如果之前太过盛气凌人,别人只会给你一脚,落井下石。

前几年,我的妹妹刘静大学毕业,毕业后,刘静和和她的一同学王艳进了同一家服装公司。因为是好友,所以,俩人都和和睦。但后来,我妹妹刘静就和我开始发牢骚,而牢骚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人就开始暗地里较劲,都想早日评为优秀员工,好升职加薪。

有一次,刘静整理的数据出了问题,领导在办公室里狠狠批评了她:“你来公司这么久了,怎么都不长心啊?这么简单的事你也出错,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这时候,王艳正好也来交东西,看到这一幕不但不给刘静台阶下,还趁机添油加醋地讽刺:“我们是同一天来公司的,算算日子也不短了。”王艳的讽刺之意非常明显,刘静心里很生气。

领导又批评了刘静几句才让她出去重做。

“你刚才在办公室为什么添油加醋地给我告状?再怎么说我们也是校友啊。”刘静拦住王艳质问她。

“我哪有啊?”王艳还不承认。

“你还不承认!以后你别有事求到我!”刘静一时生气,开始发火。

“求你?哼,我才不会出错,咱们今天就一刀两断,以后走着瞧。”王艳把事做绝了,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三个月之后,刘静被评为优秀员工,提了组长,成为了王艳的上级。当时,我告诉我刘静虽然成了组长,但也不要对王艳有什么报复,毕竟俩人是同学,也是好友,千万别因为工作上的事失去了一个朋友。刘静也听进去了我的话,没有对王艳有什么刁难。但她后来告诉我,她和王艳再见面时,还是会尴尬,而王艳因为当时说话带刺让她再面对刘静时很少不自在,最后没办法,还是辞职,重新找工作了。

俗话说:“饭可以多吃,话不可以多说,事不可以做绝。”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不给别人带来压力,同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何乐而不为呢?王艳最后只能辞职走人,就是因为当初事情做得太过,不懂得适可而止,丝毫不给自己和别人留余地,最后只能自食苦果了。

我们周围总有这样的人,年轻气盛,做事冲动,凭借一时之气,总喜欢把话说绝,把事做绝,最终把自己逼入窘境。把事做得太绝,就好比杯子里装满了水,继续加水之后只会溢出,很难再满。

懂得适可而止,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的世界将变得更平稳、更宽广。这就好比是在打仗的时候,给自己选择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可退可守,把自己放在了最安全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反,不懂适可而止就等于把自己逼进了死角,没有危险还好,一旦发生意外,必然会退无可退,只能受伤。所以,聪明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给自己、给别人留余地,既给了别人面子,又给自己留了后路,何乐而不为呢?

我有一个朋友叫王琳,王琳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很不错的工作,待遇丰厚,活儿也不累,还有大把的休息时间。

有些小虚荣,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炫耀自己有钱,彰显自己有追求、有品位。

每次见到朋友,她都会说:“我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见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那时,我就再也不是平庸的井底之蛙了。”

起初,大家都以为她说的是真的,都称赞她是浪漫主义者。

但是很久之后,她还是逢人就说自己要环游世界的梦想。渐渐地,大家都开始反感。

我们有一次聚会,一个朋友忍不住嘲讽她:“你不是说一定要去环游世界吗?那你去过多少国内的旅游景点呢?”

王琳尴尬地说:“几乎都没去过。”大家忍不住嘲笑她。

我当时赶紧出来打圆场说:“没事,没事,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王琳的计划肯定会慢慢实现的。”

我的及时救场,让王琳感激不已,从那之后,王琳时不时的就送些礼物给我,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王琳总是伸出援手。

每个人都有陷入尴尬、遇到困难,需要及时救场的时候,这时如果我们能为他人铺就一条出路,就等于给自己留个后路,以后也好办事。

在跟他人交往时,要懂得为别人考虑,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把对方逼迫到无路可走。对他人仁慈一些,就是给自己留个机会。

还有,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拜高踩低,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有些人比较势利,看着他人落魄就冷眼相待,甚至认为对落难者的投资是无用的。因此,面对请求能躲就躲,不愿意伸出援手。这么做是不对的,在关键时刻要帮助他人,谁都有机遇不好的时候,现在落魄不等于永远不济,之后说不定还大有作为。

再者,我们还要有多在冷庙烧香的见识。平时有意识地多帮助时运不济的人,等他们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之后,通常都会涌泉相报,这么做,也等于为自己留了后路。

做事留有余地是一种豁达睿智,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表现,可以感动人心,得到别人的支持。要想在交际道路上走得更远,给自己留条后路是最好的方式,一旦发生不利的事,还会有回旋的余地,不致太孤立无援。

说话要懂适可而止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起伏,甚至会是一种轮回,一时得意,也总会有失意来临;一时猖狂,也会有落魄来品尝。如果不懂得给别人留余地,不懂得适可而止,甚至借机落井下石,之后必然会受到打击。说话做事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说话要有智慧

说话做事是需要智慧和胸怀的,有些事你再有把握,也不能万分肯定,更不能把话说绝,丝毫不给人留质疑的余地。这么做不但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后患。

为自己留条后路

生活中说大话的人很常见,做事很绝的人也很多,这些人通常都不受人喜欢。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聪明人常常会为自己留余地。

要想给自己留后路,就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学会说话,话不说绝、适可而止。不论因为什么,都不要把对方逼入死角。

没能力做好的事,不要随口应承;有把握做好的,也要含蓄地说,留下空间。如果别人遭遇尴尬,或一时非常失意,我们不要嘲笑,拿出自己的宽容大度,为他人开一扇门,对方必将无比感激。

让提问成为一种艺术,艺术让语言得到升华

我们来看两道题目:

(1)假设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公司预计需要裁掉900人。现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减少裁员人数的计划。对于这个计划的确切预测如下:

采纳甲计划,将有300人免遭裁员;

采纳乙计划,900人中1/3的概率免遭裁员,2/3的概率将被裁掉。

(2)假设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公司预计需要裁掉900人。现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减少裁员人数的计划。对于这个计划的确切预测如下:

采纳甲计划,将有600人被裁掉;

采纳乙计划,900人中1乃的概率免遭裁员,2/3的概率会被裁掉。

对这样两道题,你会选择哪种计划?先看第一道题,很多人认为甲计划比乙计划稳妥点,因为乙计划有2/3的人必须被裁掉。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甲计划。对于第二道题,很多人则会选择乙计划,他们认为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样有1/3的概率免遭裁员。

其实这两道题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将有300人免遭裁员,那就意味着肯定有600人被裁掉,同样乙计划中的两种情况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有别,前者强调的是免遭裁员而后者强调的是裁员。

这两种情况,对于思维较清晰的人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在让一般人就两种情况作选择时,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只有一条——大多数人会受风险规避的正常心理影响。因为如果强调免遭裁员,那么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幸运,经济不景气,能减少裁员尽量减少裁员,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风险规避。但是如果强调的是裁员,那么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幸,看着600人被裁掉,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可见有时候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描述同一个事物,会使人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语义效应。

语义效应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如有这样一个生活插曲:

某位先生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宾馆,服务员见到后问:“先生退房吗?请等一下,我们去检查一下房间,看是否有物品损坏或丢失。”这位先生大发脾气,说:“你们就这样对待客人?”隔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又住到这家宾馆,离开的时候,服务员同样要求检查房间,只是说法改变了,她说:“先生退房吗?请等一下,我们去检查一下房间,看您是否有东西落下了。”这位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们想得真周到。”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牧师问主教:“主教,请你告诉我,祷告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主教严肃地摇了摇头:“祷告是如此重要而严肃的事情,祷告的时候应该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当然不可以吸烟。”过了几天,这个年轻的牧师又问主教说:“主教,请你告诉我,吸烟时可不可以祷告呢?”没想到主教的回答却是:“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祷告。”

同样的两个问题,主教的回答为什么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呢?正是语义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怎么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甲种表达会得到正面的回答,而乙种表达得到的结论可能相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实验。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向不同的对象询问了下面两个问题中的一个:

你认为大学老师是否应该放纵大学生谈恋爱?

你认为大学老师是否应该管束大学生谈恋爱?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问题好像问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得到的答案却有差别。当人们被要求回答大学老师是否应该放纵大学生谈恋爱时,80%的人持否定看法。而当人们被要求回答大学老师是否应该管束大学生谈恋爱时,有50%的人持肯定看法。

从思维逻辑上说,放纵就是不管束的意思。可是,对这些发表意见的调查对象来说,回答“放纵”比回答“不管束”的人竟然少了30%。

后来,有心理学家重复做过3次类似的实验,每次都得到与“学生恋爱”类似的结果。这些实验,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时间相差30年,相对于“放纵”类问题来说,“管束”类问题使得支持学生恋爱的人数大增,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失去爱情更让人痛楚。

注意说话用语

聊天时,谁都希望听到自己想听的,而不希望听到刺耳的。因此,我们在和其他人聊天时,哪怕有好奇心、有想问的问题,也要注意说话的词语,不要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注意说话语气

当你聊天或提问时,除了用词、用语需要注意,更需要注意语气。一个人的语气最能体现他的态度,当你语气生硬,哪怕你用词非常小心,对方也不会对你有好感。因此,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自己的语气当中,不要让你的语气成为你聊天时的拖累。

注意说话方式

在其他一些说服实例中,“怎么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也得到了验证。

生病后,大家都不希望做手术,因为动手术不仅痛苦,而且有风险。虽然说现在的医术发达,大部分手术都能成功,尤其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医院,但是一想到可能有的哪怕很小的危险危及生命,很多病人在面对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时都要掂量一下。不过,研究证实,同一个数据,用手术成功率来说服病人接受手术治疗要比用死亡率来说服病人有效得多。另外,同样的存活率,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两种方式:

方式一:医生对病人说:“如果做手术,能让你的存活率从80%增加到90%。”

方式二:医生对病人说:“如果不做手术,你的存活率将从90%降到80%。”

客观上讲,这两种方式结果是一样的,都说手术能增加10%的存活率,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使用方式二的医生往往比使用方式一的医生更能让病人接受手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10%的存活率,而对能否得到额外10%的存活率相对关心得较少。

这里没有伦理道德问题,医生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歪曲事实,更没有隐瞒任何信息。站在医生的立场上,他们只是希望病人不要害怕,更加勇敢地接受治疗,才使用方式二来说服病人。

其实,使用方式二之所以更能让病人接受手术,其根本原因在于方式二把病人从风险规避下的敏感心理状态中解放了出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对待手术。

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字里行间隐藏着陷阱,提法不同,答案不同。一般来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既可以正面强调它带来的好处和利益,也可以从反面阐述如果没有它会招致的损失或成本,而哪种方式更有说服效果呢?根据损失规避,一般人害怕损失的心理大于得到利益时的高兴,也就是说,强调推行一样举措所带来的成本的损失达到的效用,要比仅强调其正面的好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