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1)(2 / 2)

作品:《说话不要太老实

他看了看斧头,觉得还很新,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

农夫乙看到这把斧头是他发现的,应该归他所有,就对农夫甲说:“你刚才说错了,你不应该说‘我们发现’。

因为这是你先看见,所以你应该改口说‘我发现了一把斧头’才对。”

他们两个继续往前走,农夫甲的手上仍然拿着那把斧头。

过了一会儿,遗失这把斧头的人走了过来,远远地看见农夫甲的手上拿着他的斧头,就匆匆忙忙地追上来,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来了。

这时候农夫甲很紧张地看农夫乙一眼,然后说:“怎么办?

这下子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

农夫乙听他这么一说,知道甲想把责任归咎到两个人的身上。

于是农夫乙就很严肃地对农夫甲说:“你说错了,刚才你说斧头是你发现的,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就应该说‘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说‘我们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把“我的”变为“我们的”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

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

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

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作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说话的大智慧: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

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2、聪明人善于倾听,老实人随意插话

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嘴的人,甚至比发言者更令人讨厌。”

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

每个人都会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别人的思路,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误会。

聪明人的故事:

公元前204年春,楚汉战争达到了最为激烈的阶段。

刘邦处境岌岌可危。

被困一年之久,无法突围。

陈平见刘邦身处危难之地仍思安定天下,志向坚定不移,就毫不隐晦地说:“项王为人,恭敬有礼而仁爱,一些守节之士、好礼之徒多追随他左右,但他对于爵位和封邑看得太重,天下有才之士也因此不愿归附他。

大王您爱侮辱人,故不能得到廉洁有节操的人士。”

此话刚出,刘邦已面红耳赤,但他并没有生气。

继续听陈平说下去:“我想现在有几个可以乱楚的人,那就是项王的正直臣子范增、钟离昧、且龙、周殷等。

项王为人善猜忌而且相信谗言,大王假如能拿出数万黄金,离间他们君臣,使他们彼此起疑心,内部自相残杀。

然后汉军借机起兵进攻,如此必定能够破楚。”

刘邦欣然接受了陈平的建议,项羽果然中计,与自己的军师决裂,失掉了消灭刘邦的时机,日后自刎乌江。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个老板正与几个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

这位朋友插进来了,说:“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说开了。

老板示意他不要说,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

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就对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我们改天再来。”

客户说完就走了。

·有时候沉默是金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

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

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

在失败和厄运面前,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需要沉默。

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

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

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

在倾听中汲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沉默也是一种语言,甚至是谈判桌上的一件利器。

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你对他所说的东西感到厌烦,最好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谈判者在和别人谈话中,当他感到乏味时,会拿起桌上的报纸或其他什么,随便翻阅起来,这是暗示对方,报纸虽然很乏味,也比你的话有意思。

这种做法,知趣者自然会停止谈话。

谈判中,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艺术,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默语的语义是明确的。

林肯在辩论中善于使用默语,甚至运用默语反败为胜。

林肯和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之际,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出林肯已失败。

在林肯最后的一次演说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面孔。

然后,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入美国参议院,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们提出的这个重大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于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

朋友们--”

说到这儿,林肯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以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

“即使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

林肯在辩论中,巧妙运用默语,一举扭转败势,是成功运用默语的经典。

默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效果,还可以作为谈判中一种有效的策略。

比如,你提出一个诚恳的建议,而对方却给了你一个不完全的回答。

这时,你应该等下去。

用耐心的沉默让对手感到不自在,非得用回答问题来打破僵局不可。

要注意的是,你提出问题沉默后,不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或发表评论,以防止对手抓出话柄,这样,默语才有可能奏效。

用沉默来对付饶舌的对手,要注意礼貌问题。

如果对方在兴致勃勃的讲述,你却表现得极不耐烦,或无动于衷,那都是不礼貌的。

但如果你随声附和一两句时,对方会误认为是对他的赞同,他述说起来就会更起劲。

你不妨采取这种沉默方式:

不时地劝酒端茶,或者不时地看看表。

这样,多数人见到这种姿态就会终止谈话。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故意视而不见,非得讲完不可。

这时,你可以做一些明显动作,如动一动身体,或故意上一趟厕所,或借故干点别的什么事。

如果担心这些动作还是有不礼貌之嫌,你可以眼睛故意不看对方,而看身旁的某处。

从道理上讲,听别人说话时应当看对方眼睛才算有礼貌。

但游离的目光会影响沟通效果,减弱对方讲话的兴致。

“少说话、少评论、少批评”,牢记“沉默是金”,才能更好地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

切记管住自己的一张嘴。

有一位朋友说:“我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张女士和杨女士都是我的同事,我发现杨女士经常在我面前说张女士的坏话,而张女士很少说过对方的不好。

不管她们说什么,我从没有向任何人提到过这些琐碎的闲话,因此,我们三人至今相处很好。”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情况会变成怎么样。

·乱插嘴的人遭人厌恶

你看到你的朋友和另外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时,可能有加进去的想法。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而你突然加入,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也许因此话题接不下去。

更糟的是,也许他们正在进行着一项重大的谈判,却由于你的加入使他们无法再集中思想而无意中失去了这笔交易;或许他们正在热烈讨论,苦苦思索解决一个难题,正当这个关键时刻,也许由于你的插话,会导致对他们有利的解决办法告吹,到后来场面气氛就会转为尴尬而无法收拾。

此时,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没有礼貌,进而人家都厌恶你,导致社交失败。

假设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时,你突然插嘴:“喂,这是你在昨天看到的事吧?”

说话的那个人因为你打断他说话,绝对不会对你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

许多老实人总是在别人谈着某件事的时候,在说到高兴处时,冷不防半路杀进来,让别人猝不及防,不得不偃旗息鼓。

这种人不会预先告诉你,说他要插话了。

他插话时有时会不管你说的是什么,而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有时是把你的结论代为说出,以此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口才。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说话的人顿生厌恶之感,因为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尊重别人。

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或中途插话,是有失礼貌的行为,但有些老实人却存在着这样的陋习,结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要获得好人缘,要想让别人喜欢你,接纳你,就必须根除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陋习,在别人说话时千万不要插嘴。

不恣意打断别人的话,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将别人的话听完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就认为他说的话毫无价值,就通过恣意打断他的话来侮辱他。

其实,这种做法,最终遭受损失的往往是自己。

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心理定势:若一个人肚子里有事,他就会启动其心理定势准备讲话,直到他把事情全部说完,他的心理定势才会转而听你的意见。

所以,假如你想让自己的意见被对方听进去,达到说服他的目的,首先必须学会听对方讲话。

这么一来,对方会有一种你很注意听他说话的感觉,认为你尊重他的意见,进而产生想和你说话的心理。

这时,对方已经对你有了好感,会不知不觉朝被说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这一点是在说服对方时相当重要的一项心理战术。

如果你不听对方的意见就直接提出反论,那么,势必引起对方在感情上的反驳,当然也就无法引起听你说话的欲望,这样做是极不明智的,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霸道和固执的人,采取这种方式会马上遭到反驳。

最有攻心技巧的人,在他的意见遭到反对,或某人要发牢骚时,他总是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还进一步请对方重复其中某些观点和理由,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要说。

这样做就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

另外,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一致提出,人际相处的一个最根本的信条就是“不批评对方”,并且,要完全倾听对方的谈话,这样,才能使对方开怀畅谈。

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通常都尽量让对方说完自己想说的话,而避免在中途打岔。

否则,对方倾诉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彼此也就无法建立较亲密的交谈关系,甚至会造成双方敌对的情绪。

另外,一项客户与推销员问题信赖程度的调查也显示:那些在商品售出之后会受到客户非分要求的推销员,大部分都喜欢说话,并且经常打断客户的话。

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要启开对方心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问题就在于说话的方式与内容。

这样,大家就能明白有作为的推销员多半较木讷的道理了。

·不要光顾自己说话,花点心思听别人说

不少老实人为了使别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使别人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

尤其是有的推销员最易犯这个毛病,一味地对顾客夸耀自己的货物如何美好,使顾客没有插嘴的余地,其实这是最错误的事。

顾客有购买的念头,才挑剔货物,他批评这些货物,不必与之争辩,选定之后,他自然会购买。

若是你和他争辩,就如同指责顾客没有眼光,不识好歹。

顾客受此侮辱,肯定到别家去了,岂不白白损失了一笔生意?

所以人家说话的时候,自己若有不同意之处,应待别人说完,切不可插进去或阻止人家,阻止人家其实是最大的错误。

因为当人家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人家绝不会来接受你的意见,也根本不注意听你的。

所以我们应鼓励别人把意见表达出来,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

所以,不能光顾自己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

如果不听别人的反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那么即使你说再好听的话也是废话。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惹来杀身之祸。

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

如果你同别人谈话,对方谈起你不懂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可以说:“我上次已同某人谈起过这件事……”这样,就可以说另一个新话题了。

原则上,只要你对每一件事,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就不会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出现。

有时,一些你本来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使你受益匪浅。

这也就是说,与人交谈,除了能带来兴趣,还能增长自己的见识。

有了这种想法,在你的世界里,应该不再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存在了。

与呆板的人交谈时,只要你多花一点心思去注意,也会发现很有趣的地方。

还有从老年人、父母、上司等的谈话中,也往往可以得到丰硕的收获。

现代人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往往将父母的话置之脑后,实在是很可惜。

请耐下性子,好好地听一次,你会发现很有趣、很有用的一面。

听完后,你若觉得有必要批评,再去批评也不迟。

批评和聆听是两回事。

如果话题总是局限于流行的服饰、时代潮流等,那你怎么能成为会话的高手?

又怎能成为受欢迎的人呢?

说话的大智慧:

打断别人,乱插嘴的人,甚至比发言无聊者更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