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2)(1 / 2)

作品:《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五章说话有技巧(2)

3、聪明人会说善意的谎言,老实人直来直去

在社交活动中,用善意的谎言适时为陷入困境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不要让人难为情,是博得好人缘的一个方法,也是为人的一种美德。

这不仅能使对方对你有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聪明人的故事:

一次,老张到外地去办事。

临返回时恰好遇见邻厂的一辆卡车,他就想搭这辆卡车回去,尽管张师傅不认识司机,但是经过交谈还是搭上了车。

回到家后,老张发现有只提包忘在车上了。

他立即返回去找,但提包已经没有了踪影。

第二天,老张到司机家中,先感谢他帮忙捎脚儿,然后说自己忙乱中把一只提包落在车上了。

他说:“一发现提包不在,家里人就催我快找。

我说不用着急,那位师傅的为人很好,又没别人,他见到后一定会帮助收起来的。”

听了老张这番话,司机略一思忖,说:“收车后发现有只提包,我断定是你忘记拿走,放在车上怕出差错,就拿回来了。”

说着,从里屋拿出了那只提包。

老实人的故事:

美国男子克尔一生耿直,憎恶在人际交往中有任何虚假。

为此,他在6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终于有所醒悟。

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连妻子和儿女也已离他远去。

克尔只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写在日记里,讲给自己听。

克尔这样说:“我到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

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

·有的谎言让事情更圆满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

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体现了一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让事情的结局更加圆满。

美国作家欧?

亨利写过一篇题目为《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人。

她的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的摇曳下,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

病人守望着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

女病人的邻居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笔画了一片能够以假乱真的叶子,固定在树枝上。

寒冷的冬天到了,只有那片叶子还孤零零、顽强地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守望着那片唯一的树叶,心想那片叶子是那么的顽强,能在寒风中傲立枝头,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那么脆弱,是上帝为她留下了一片叶子,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于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

同样,作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话接着编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

因为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往往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在生病的日子充满快乐和希望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

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做些什么?

在面对病人时,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把学习能力、成绩相当的初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以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在授课时,让三个组的学生做一些具有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

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学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开始有一些进步,后来就逐渐地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有人开始厌学;第三组学生最初成绩有所上升,以后成绩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给学生写一些推荐信,或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或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

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就是了。

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

如果这样做,他的推荐信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时,必定在其中夸奖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这样的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有水分,或夸张或空话连篇。

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们如果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

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

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

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

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傻瓜”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创造性地说谎才是说话高手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

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把握好下面两个步骤。

(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

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

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工夫。

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

你不要说得太具体,让对方感觉你高深莫测。

这时,对手感觉“实亦实,虚亦实”。

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

(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说话时,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声音。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

对方对你的所编造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

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方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对方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

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方的知觉。

一旦开始编造假话,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方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

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他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认为“相信你所说的”是他的唯一选择。

为了使你的假话更加有效,还可以利用人们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的利益说话,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

诸如“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

如此,对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你所说的话。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

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说得合乎情理,它比真诚更能打动人。

因此,假话同真话一样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需要。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创造出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一些让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他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

你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

相反,你若本末倒置,不分场合、不恰当的“真诚”也会让人对你避而远之。

·善意的谎言也很重要

虽然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为了避免让人难为情,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它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结果却发现坦诚在许多时候会使我们碰得头破血流。

只是人们为了维护心目中一种虚幻的纯洁和躲避政治的禁忌,才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曾给一位作家写信,倾诉和克尔一样的苦衷。

他从小受到诚实的熏陶,可是走上社会不久,却因为几句真话屡遭白眼。

他希望能找出原因,但是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封信所能说清楚的。

作家考虑再三,干脆只给了这样两句话:“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绝对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

’”

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善意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不可缺少。

当我们得知亲戚病重,当我们获悉朋友遭难,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不说谎言的人。

许多谎言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

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

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善意的谎言就开始发挥作用。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联官员。

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

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

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

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

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

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

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

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

为人处世正像下象棋,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小青年,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对方已涨红了脸、抬不起头,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