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1(3 / 3)

作品:《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

这样依层次逐步地对他提高要求,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种情况比乍一上来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更容易被接受,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比较多的应用在推销上。

比如一个推销员敲开门,可以跟顾客进行交谈时,他已经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

此时,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也会被满足。

再比如,有的孩子向妈妈请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的时候,如果妈妈答应了,他可能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

妈妈经常也是会答应的。

这个心理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可以不直接提出,因为这个时候很容易被拒绝。

你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应,你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就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

什么是地位效应?

--地位决定影响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突然大喊:“彼得,彼得,快来!”

彼得听见了,立刻不顾一切地往山顶上冲。

由于观看的人很多,彼得必须推开拥挤的人群和武装的罗马士兵。

费尽千辛万苦,彼得终于到了耶稣的脚下。

“我的主呀,什么事?”

“彼得,从我这儿可以看见你家!”

虽然这只是一则笑话,但试想如果呼唤彼得的人不是耶稣,而是一个庸常之辈,彼得还会不会如此马不停蹄地飞奔到耶稣的脚下?

这则笑话,体现出了心理学中的“地位效应”--在人群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处于不同地位而提出的意见、办法而产生不同效应的现象,称之为地位效应。

在职场中,很多的小人物都产生过这样的无奈,当你提出一个想法后,大家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小人物的狂想,但是同样的观点经由你老板之口说出后,大家便会认为这一观点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由于职场地位不同,同样的意见和方法产生了大相径庭的影响力:地位高的人所提意见、办法会被多数人认同、赞成,并执行,而地位低的人所提意见、办法、哪怕是正确的,或与地位高的人一模一样,而很少会被人认同、赞成,更不会去执行。

美国心理学家托瑞是“地位效应”的提出者,他曾做过一个佐证实验:让飞机场空勤人员(其中有驾驶员、领航员、机枪手)一起讨论解决某个问题,每个成员必须首先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把全组同意的办法记录下来,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同意领航员的办法而很少同意机枪手的。

当领航员有正确办法时,群体会100%同意;而当机枪手有正确办法时,群体只有40%的人同意。

--实验充分证明了地位效应的存在。

什么是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

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

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什么是狄德罗效应?

--与旧睡袍别离后的烦恼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可他后来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他把这种感觉写到一篇文章里--《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多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狄德罗效应”。

就是说,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种规律也叫“配套定律”,生活中的“配套定律”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别人送了一只高档的手表,如果要戴的话,就要配相应的衬衫、西裤、外套、皮带、皮鞋、领带,皮夹子也要换成真皮的。

再比如人们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那么一件衣服”,“那一件”就是配套定律中用来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鞋子、不同的首饰、不同的手提包相搭配的衣服。

又或者人们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要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红木家具,出入如此住宅,自然还得“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如此“狄德罗”下去,也许有一天会忽然发现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就可能走上离妻换夫的道路。

这种现象本质上倒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大方面来说,它刺激消费和“内需型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是件好事。

但从个人来说,我们要意识到人的欲望没有穷尽,而我们在一定阶段的财力是有限的,虽说“人往高处走”,但也应把握“适度原则”,避免环环相扣的“配套”,让自己透支。

比如购物时先给自己一个定额,钱花光了就停止刷卡;一个时段制定一个要求标准,暂时达到了,就停止进一步的需求。

今天的一些干部身上,仍可见到类似的现象。

有的干部到了一定级别,不是先考虑如何尽职尽责,而是先讲究办公室要有多大,汽车排气量要达到多少,出差住的饭店是几星。

如此“配套”下去,个人待遇和消费水平倒是配套了,只不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念却不知跟谁配了套。